掸族的文化习俗

缅族服装定做-缅甸民族服饰女装图片

掸族自称为“Tai”,与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印度的阿洪族是同一民族。由于佛教的影响,95%以上的掸族都信仰佛教,与缅族、孟族等佛教民族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是佛教文化传承的主要民族之一。

饮食

掸族一日三餐都喜欢吃糯米饭,有不吃隔夜米的习惯。菜肴以酸、辣、涩为主,品种较少,喜欢吃鸡、鱼、猪肉、鱼虾酱、豆豉、腌菜等。芭蕉饭和竹筒饭是掸族的名吃。特别是竹筒饭,色香味俱全。竹筒饭的制作十分简单。做饭时先将一节竹筒洗净,开口。在竹筒内放上糯米、香茅草、猪肉、盐和水,再在开口处塞上草,外面用泥封上口。之后便可以放到火堆旁烧烤了。烤至竹筒外壁炸裂时即可将竹筒内的饭取出食用了。

掸族人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抓食。饭后不像缅族人那样喜欢喝凉水,而好喝清茶。他们喝茶时喜欢在茶中放少许盐,认为只有这样才够味。掸族风味的零食品种不多,较为有名的是“阔伯”红糯米糕。这种糕点是由熟糯米与炒芝麻捣碎后做成的。掸族人也有吸烟、吃槟榔的习俗。

服饰

掸族男子的服装有岗包、上衣、掸式长裤。岗包多为丝织品,一般在节会庆典时戴。掸族岗包的颜色有白色、粉色等。掸族人的包头方式与缅族人不同,他们直接将头巾末梢掖于包头巾内。为了不使岗包掉下,有些人还特意别上别针。平时,掸族人多用毛巾包头。掸式上衣分为衬衣和外衣。衬衣多为白色,立领、长袖。外衣为细布无领对襟,纽扣为冷色调布扣,有5粒。掸式长裤裤管肥大,多为黑色。

掸族女子服装与缅族相同。上身着大襟长袖短衫,下身着纱笼。掸族妇女常将长发盘于头顶,饰以梳子、鲜花。但也有不**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扎头巾。出门时掸族人常头戴篾质尖顶斗笠,背挎包,脚穿拖鞋。掸族人崇尚纹身。掸族社会有把男子纹身与否看作是其勇敢;与否的标志的习惯。掸族男子从11-12岁起开始纹身。掸族的纹身方式完全与缅族相同,都是以针刺刻画肌肤,再涂以紫黑色植物染料。先前掸族男子从膝到胸纹满了各种图案,如老虎、狮子、大象、花草等等。

民居

掸旗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竹子建成,也有用木料建的。每户人家一般都有一幢竹楼。竹楼建在院子中央,周围种有果树和蔬菜,院子常用竹篱笆围起。掸式竹楼大约占地1O米见方,分3排21根木柱,楼板用竹子或木料铺成。房屋为人字型屋顶,墙壁也常用竹篾粗席隔成。掸族竹楼与缅族竹楼大体相同,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掸式竹楼上层靠近楼梯处为走廊、阳台。阳台上放有水缸、凉水罐,是全家洗漱的地方。楼梯一般开在楼下屋内(楼下无墙,仅用支撑房子的立柱)。楼上以中间排的柱子为界,外为堂屋。堂屋是全家饮食起居的中心,设有一米见方的火塘。内为卧室,是全家休息的场所。

掸族民居的卧室为长方形,一家数代同居一室。掸族人不睡床铺,在楼板上铺上席子后就可入睡。睡觉时按长幼顺序由里而外,老人和粮食在卧室的最里边,年轻人则靠门睡。家人睡觉时要分席睡,席与席之间仅隔有蚊帐。客人来访不能穿鞋上楼,不得碰靠房间的中柱,不得进入卧室,不许跨越火塘。若要借宿,客人只能睡在堂屋。掸族村寨一般只有30-40户人家。寨子中都有佛塔、寺庙,每家的堂屋里都放有佛龛。掸族人建好房子后常会选择吉日搬家,举行迁居仪式。搬家的当晚,主人要请亲朋好友来读法讲经,以食物待客。次日早晨要请僧用斋,受戒,念消灾经,布施。

家庭

掸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个家庭一般只有父母子女两代。每个家庭都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家庭内部父亲或母亲均可以作为户主负责全家的生计、安排家务。掸族家庭长幼有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固定的座序。妇女在家庭中与男子有平等的权利。但掸族家庭偶尔也有重男思想。儿女成家后儿子仍可跟父母住在一起,女儿则要嫁出去。家里子女多时儿子也可以与父母分家另过,或者在父母家院子里再另盖一竹楼。家中若无儿子,可以招上门女婿。父母去世时长子要担负起父亲的责任,长女耍担负起母亲的责任,抚育年幼的弟妹成人。每个家族都习惯于在寨子的范围内居住。

节日

掸族传统文化节日基本上都与佛教相关。

最隆重的节日是浴佛节,也称“泼水节”,各地掸族都会在泼水节期间举办一定规模的庆祝活动。浴佛节第一天,掸族善男信女们都要清晨沐浴更衣,要到寺庙中拜佛听经,在寺院中搭起彩棚,将佛像请到彩棚中洗浴,所有人都抢着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并向佛寺中的和尚布施,以求平安健康。浴佛节第二天,掸族人开始相互泼水祝福,互相用清水泼洒,洗净一年的污秽。如果是给长辈泼水,要先行合手礼,再恭恭敬敬地往长辈的手上泼水,小伙子可以把清净祝福水洒向喜欢的小姑娘。浴佛节期间,掸族村寨到处都会唱起祝福的歌曲,响起阵阵象脚鼓声。

缅甸,这个国家为什么战乱不断?

缅甸这个国家自己本身实力就很弱,就会有许多外国参与进来干涉国家内政,而且缅甸这个国家内部也很多,所以也是基本战乱不断,国家领导没有实力,外国干涉国内政治,自己国内还在打内战,所以这个国家战乱一直都不停息。

其实缅甸的动荡不安,主要就是因为,民族太多,而且谁不服谁,族内的关系复杂。 缅甸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了70%的人口,并占据了缅甸的中央平原,其他各少数民族分布在周边山区。这些少数民族,在咱们眼中没什么大区别,男人全部都穿裙子、服装、外貌,生活习惯也大同小异,但在他们看来,那简直是无可争议的,只要不是我族人民,全部都要铲除。”

但是民族太多就引起了战乱?这也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就来说一下苏联,旗下有200多个民族,除了二战期间出了些乌克兰、车臣籍的“苏奸”,其余时候,都被有效地团结在红旗下,共建苏维埃社会主义,没闹出过什么大乱子。从这些看来,民族多貌似也不是大问题,多民族国家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离心力大,这个才是问题。

缅甸早期的时候发生军事的政变,奈温将军为首的军政府执政。在军政府时期,缅甸中央政府对其他少数民族镇压俞发变本加厉,大搞缅族的“大民族主义”长期以来,缅族受大民族主义影响,极力压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诉求,以维持统治;

若开族的服饰

若开族缅化程度较深,其服饰与缅族基本相同。男子服装主要有岗包、立领衬衣、对襟上衣或大襟上衣、若开纱笼、拖鞋。女子服装有大襟上衣或对襟上衣、女式纱笼、拖鞋。若开女式对襟上衣一般为长袖、短腰、紧身、纱质。衣襟上无扣,仅缝两根布带,内着深色胸衣。若开女式纱笼多为横条纹图案。若开女子喜好堆发髻、插钗头。现代女子好化妆、戴金银饰物。若开传统的男子服饰为红色或粉色长纱笼、紧身短袖上衣,30岁后开始戴红色或粉色岗包。古代男子戴耳饰、留胡须、扎发髻、纹身。传统女子服饰为长袖紧身短腰上衣,两襟垂有菱形飘带,胸衣颜色多为黑色或红色,喜欢束银制腰带或红绸腰带,下穿横条纹纱笼,头束发髻,戴饰物。女子上庙拜佛、守戒时常着一身白服。

给我一些傣族的民俗、服装、饮食、民居、节日的特点

1、傣族的民俗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傣族的服装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傣族的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4、傣族的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5、傣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扩展资料: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太初历传入傣族地区后,进一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通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人四处逃散、逐渐融入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形成缅族。

百度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