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与26岁

济宁哪有定制西装的-济宁哪里有裁缝做西装

“1996年的人今年多少岁了?”

我一字一字地在浏览器里面敲出来,摁了回车键,看着弹出来的答案:

“25岁,虚岁26岁。”

看到25岁的时候,感觉能接受,再看到虚岁26岁的时候心情低沉了一会。按网上流行的话来讲,在25岁以前,没有年龄焦虑症。从四舍五入的原则来讲,小于25岁,约等于20岁。大于等于25岁,就可以约等于30岁了。理工专业出身的人,节点卡得比较严丝合缝。所以我只承认了25岁。虚岁,听起来就不实。平常工作的时候,我还有条原则是四舍六入。所以这么一舍,倘有人问自己多大,那还是20来岁。但是虚岁26岁,这几个字总是很刺眼。想想明年,这个26岁,就不是虚岁了。舍也舍不掉了。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即将奔三的人了。

思绪再往回捋一捋,捋到小时候,小的时候总喜欢把年龄说大一点。印象比较深刻是在2003年,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会规定入学年龄是大于等于7岁。老师问家长多少岁,家长回答多少岁。我那会已经满7岁,但是第一次报名被淘汰了,理由是个头太矮,人比较瘦弱,老师不相信是这是7岁的孩子。所幸的是校长是我母亲小学班主任,几经周折,总算是如愿了。从那时候开始,就喜欢把自己的年龄说大点。仿佛大一点,可以掩盖自己看起来比较小的事实。

记得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教我们,如何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量物件的尺寸。有两条记得比较清楚,食指和大拇指张开,是10公分。双臂展开,是1米。这两条规则,用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到工地,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把食指和大拇指张开,一量,自信地说:“20公分,一点不会差。”刚开始不是很相信他们,用卷尺复核了几次,发觉误差在半公分以内。我又量了一下自己的,大约在17至18公分左右的样子。想着想着就笑了,这么多年,有多少本该17到18公分的东西被我当成10公分了。那么双臂张开再也不是1米了。

包括刚上工地的时候,喜欢把年龄说大一点。因为自己懂得不是很多,又不愿别人一眼看出来。年龄大点,至少不熟的人一听,觉着此人工作挺久了,应该懂得比较多,可不能随便忽悠了事。现如今,倘使别人问多少岁,便是据实说话。因为自己懂得多与少,与年龄并无直接关系。别人对你的信服程度,不取决于年龄,而是你说出来的话,有多少分量。

25岁同时虚岁26岁的我,在工地已经呆了将近四年。四年时间,黑夜和混凝土,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看着身边一起来工地的同事,再看看每年一批又一批的新员工如雨后的春笋冒出来。他们的眼光清澈,对新鲜事物满是好奇。曾几何时,我们已不是最被赋予希望的那一拨人了。

周围人逐渐和我一样,逐渐没什么“高雅的”兴趣爱好。吐槽工作,吐槽环境,吐槽领导,这些事干完了。喜欢打游戏的人接着聚一块打打游戏。偶尔也闲聊,聊的内容大致是游戏怎么操作,喜欢看比赛的人则会讨论哪个队强,哪个人的水平是亮眼或是抠脚。再者,几乎人人都刷抖音,大家聊聊最近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视频,相互分享分享。

头疼的话题,像相亲,成家,孩子之类的,彼此心照不宣,不愿意谈。

偶尔在深夜,在酒后,年长的人先大谈特谈,大致内容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满怀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用心听的人不多,表面附和附和。

等他们讲累了,我们这些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不老的人,也似乎想起了曾经,关键词有少年,梦想,爱情,未来,改变。在第二天酒醒的时候,该打灰打灰,该放线放线,日子继续波澜不惊。至于昨晚说过的话,可能是忘了,也可能是不愿意想起。总之,该藏在心里的东西,就让他藏在心里吧。

“我记得你以前文笔还不错来着... ...”

有一天和大学同学狗剩聊天,他突然提了一嘴。

“现在已经不能写了,没有灵感了,写不出那些骚里骚气的话了... ....”

“被水泥封了心,才华也被磨灭了嘛,哈哈... ...”

诚然,现在写东西已经用不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修辞了,工作平常写的东西也不掺杂个人感情。无非是复制与粘贴。不会写的话,上浏览器一搜,接着复制粘贴,不亦乐乎。

毕业以后,辗转好几个地方,有天津,河北,山东。在外人看来,跑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不同地方的饮食咸淡。然而不论在哪,工地仿佛一个又一个高高的围挡,围挡里头,是我们。围挡外头,是花花绿绿的世界。外头的世界当真花花绿绿么,我也不知道。

有一天,我打车去工地。快到目的地了,司机突然说:

“你们就是修高架的吧”

我回答是,司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说:

“桥修得真不错,很方便,你看着年龄不大,跑大老远来建设我们济宁,真了不起... ...”

我笑了笑,心里五味杂陈。

这就是我,以及年龄相仿的同事们的,25岁或是26岁。

我和狗剩是大学舍友。95年出生,比我大一岁。

狗剩不是他的本名,是我们一众同学给取的外号。

前不久我们一起打游戏,开着语音,一边玩,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大致是交流近况如何,工作轻松还是辛苦,什么时候结婚,买房了么,诸如此类。

结果和我想到的差不多。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公司上班,拿着差不太多的工资,面临着差不太多的问题:父母催着结婚,成家,生孩子... ...就这样被催着,心里很烦,也很慌。为什么不结婚,不成家,不生孩子呢,理由大概就是没钱,没买房,没对象。

狗剩说他相了几次亲,相亲的时候,大家有话直说,把想法摆在桌面上。话题主要有车、房、工资、彩礼等等。有时候是女方不满意,有时候是他不满意。总之最后都不了了之。我虽然没相过亲,但是想一想那个场景,话比较少的他,局促的表现,总之是一幅挺有趣的画面。

我们都叹了口气,说到了一处:总归是生活好难。

看着新闻说,现在年轻人结婚平均年龄延后了。我想,眼下的情况可能就是,大部分男人想结婚,不具备结婚条件。女人到了适婚年龄,并不想结婚。如此以来,年龄都比较大了。

未来遥远,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住在哪,和谁结婚,能赚多少钱,孩子会怎样,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我们又聊了大学,那会虽然生活费不多。但日子也算是无忧无虑,对未来的日子满怀期待。有一个下午,那天阳光很好,上完课从教室到宿舍的路上,我和狗剩大谈特谈。说到了以后。他问我:

“等毕业想在哪工作?”

“兰州吧,我觉着兰州挺好的”。

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大学前并没有去过太远的地方,兰州是我走的最远的地方了。

“兰州有啥好的,还不如趁年轻出去闯一闯呢”。

狗剩是本地人,也许我觉着比较好的地方,在他看来已习以为常,合理。

大四上学期找工作,阴差阳错,想留在兰州的我,签约了天津那边的一个工程公司。他则是签约了兰州铁路局,工作区间离家比较近。下班了走几步就能回去。

就这样,想留在兰州的人去了远方。想出去闯的人,留在了家门口。

“我们两个人就是两个极端。”

狗剩对我们的境遇做了这样的评价。他说他很羡慕我,我告诉他其实我很羡慕他。

“其实离家太远也没那么有趣.... ...”我想同他解释。

但我知道他是不会明白的。

假使我每天如他一样,在一段每天都会走的铁路,所见只有两条普普通通的铁轨。时间久了,我也会厌倦。如同每天都在深水底下艰难游着,偶尔有阳光射下来,顺着阳光,总想着,要是能上去喘口气,那该有多好啊。

时至今日,生活过得不能算太坏,也不算太好。不能清楚未来会在哪一天会过上想过的生活,于是只好认认真真地过着眼下的每一天。一面对当下感觉到忧虑,一面对未来充满期许。

这是狗剩的状态,也是我的状态。

今年,我们25岁,或26岁。最后,我们约着等疫情结束了,聚一起,喝一场酒... ...

夜深了,然后各自下线。

阿杰是我的另外一个舍友。和我同岁。

现在联系得少,平常朋友圈互相点个赞,逢年过节的时候偶尔在宿舍群里寒暄两句。

我发觉大部分大学时候的朋友,等工作了,各自就有了各自的圈子与生活,联系得自然相对较少。但是如果想联系的话,又会和以往一样,不用铺垫什么,直接开聊。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他发自己和对象的合照,配的文字是纪念一周年之类的。和以前一样,默默地点了个赞。

阿杰经常被我们吐槽的便是他的感情经历。

相较于我们宿舍的其他成员,他是一个比较会谈恋爱的人,恋爱次数也是最多的。而且有两三任与我们还比较熟。

印象里比较深刻的是他刚上大学时的女朋友,比他低一届。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小姑娘,有一次偷偷地从呼和浩特坐火车来到我们学校看望他。他发了朋友圈,表示自己很感动。我们几个在看到朋友圈时候,也相继表示有被感动到,说他们是“真爱”,这姑娘又是特别好的一个姑娘。

来年姑娘高考结束,就读的大学在我们学校隔壁。后来,剧情按照正常节奏发展,情人节、七夕、圣诞、生日等这些能与浪漫有些许关联的日子,必是和礼物有关,朋友圈也必会看到用心的文案。当然,我们看到后,必是点赞,底下评论个一两句祝福的话。等到大二下学期的时候,阿杰在外面租了房子,很少回宿舍了。

有一天我接到了他的电话,语气比较急,找我去他的租屋帮个忙。赶过去后,发现他被锁在门外,门口乱七八糟的堆着一些衣物、鞋子、生活用品等等。至于发生了什么,没有问,估计和我想到的也差个八九不离十。这么多东西他一个人着实也搬不走,我们均分了一下,然后沉默了一路。

后来他就分手了。

大学的时候学校禁止在宿舍喝酒。去外面酒吧的话又比较贵。所以每次我们全员出动。背几个书包,装一些啤酒、瓜子、花生米之类的,这样进宿舍楼不会被宿管发现。喝多的时候,阿杰开始谈起一些前尘往事,和之前那女孩有关的... ...过去了这么久,也忘得差不多了。有一个字倒是记得比较清楚——“作”。

后来阿杰又相继谈过几次,每次的经历过程中,他都是由幸福再至不幸福的一个过程中发展。慢慢的,我们也见怪不怪了。我猜想,爱的时候自然是全身心投入的,爱得去活来。不爱的时候,心里就波澜不惊。总而言之,是用过心的。

今年,在看到他的一周年恋爱纪念动态后,聊了几句。大意就是,什么时候打算结婚。他说是已经定过婚了,等房子装修好了就可以结婚了。女孩挺好的,他两还一块养了一条狗。我送上祝福后,心里比较羡慕的。

以上是阿杰的故事。

现在工作的项目上有一个小姑娘,00年的。有一天问我:“鑫哥,你觉着说出来的爱情是爱情么?”我一开始不明白她在讲什么,经过一番追问,大致明白了事情的起因是情人节那天,男朋友没有送她礼物。对于她的问题我不置可否,事情的答案,在她心里,自然有杆秤。临了,她说:“反正我接受不了谈恋爱没有仪式感.... ...”

感慨颇多。

每天打开手机,都会弹出几条新闻,标题都很醒目,像“如果你男朋友不给你买什么什么,那他一定不爱你”,抑或是“每个女孩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什么什么,男孩子注意了”,等等。打开抖音,自然而然也会出现类似的视频,有了演员,有了剧情,效果相当不错。偶尔逛逛淘宝、京东之类的,也会出现一些推荐,标题是“瞬间感动她的什么什么”... ...

大致就这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消费主义与谈恋爱,已然混淆在一块了,仿佛不消费,则是不爱。

身边的人,包括我在内。青春时候,大都谈过几次恋爱,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在一起的理由千奇百怪,分手的理由却大差不差。总结起来就三个字,不爱了。每次有人跟我讲他们的爱情故事时,我会在他讲差不多的时候问一句:“分开的原因是因为不爱了么?”对方不说话,应该是默认了。

25岁,或者是26岁。刷刷朋友圈,同龄人,有晒结婚证的,有晒孩子的。也有在迷茫中的人... ...

阿黄是19年来到山东这边工地后认识的好朋友。95年出生的,比我大一岁。

19年那会,我们比现在年轻三岁,刚工作一年,对工作是满腔热血。我两当时是搭档。在大热天,两人扛仪器放线,一块晒着。在大晚上,两人熬夜打灰,一块熬着。等现在聊起来,就这些往事,也够说好久。

他是去年,也就是2021年5月份,辞了职。他辞职我是很意外的。

回想起那一天的情况:

我在工地正忙着,手机响了,来了一条微信消息,是阿黄发的:

“鑫哥,我要辞职了”。

当时手头有事,想着估计他这是最近累着了,有一些负能量情绪很正常。就没有回复他。等下午五点多,回了一句:

“阿黄,你不会是玩真的吧?”

那头等来的消息言简意赅:

“是的,这回真要走了”。

心里自然是很失落的。一个相识两年的好朋友,突然有一天,要去别的地方,往后自然是联系得少,见面得少。

阿黄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块在外边去吃了个饭,喝了点酒。整结束了,就去买了身衣服。我对我们这个工作的性质与环境还是比较心里有数,干得时间久了,新衣服比较少,再久一点,干净衣服都比较少了。

回的时候阿黄和我说:

“鑫哥,来到外面年了... ...

有时候想想,心里就很酸。工资五六千这样子,外面哪的房价都高,在哪都买不起房子,我们那彩礼高,婚都结不起了... ...

一年到头来,还回不了几次家... ...

真的是累了,想想当年凭着年轻,凭着热血,想着能在远方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来,现在回头看看,当初想得太简单了... ...

真不甘心呐... ...”

就这样,他说了一路,我听了一路。最后又讲起他刚工作时,与他大学同学的恋爱经历,故事的内容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与一个喜欢他的姑娘,没有经历住社会的考验,输给了距离,输给了现实。字里行间全是遗憾。

那个晚上,躺在被窝里面,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难过了一下,留了几滴眼泪。

他是第二天中午走的,十二点左右,我在工地值班,他来了电话:

“鑫哥,车来了,我要走了。”

“嗯,那你注意安全,一路顺风!”

简单地说了两句,就挂掉了电话。我抬起头,天灰蒙蒙的,绿色的密目网盖着土堆,挖机、吊车都在忙活着,十分吵闹。我在想,他应该一个人,搬着行李,上了车... ...

后来如我所料,没再见过面,联系得也比较少了。

听说他在陕西那边找了一个工作,也是干工地。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离家比较近。休假的时候回家也就一两个小时,不像我们在山东,从曲阜东站到西安北站,将近七个小时。下了高铁,还需要倒车。

后来再听说,他交了一个女朋友。熟人介绍的,姑娘是甘肃的,离陕西不算远。过年的时候,去了趟甘肃,估计是明年结婚... ...

我25岁,虚岁26岁,他26岁,虚岁27岁。

回顾身边的同龄人,近几年,有走的,有留下来的。面对现状,有的人选择离开,去别样的地方从头开始,有的人选择留在原地,或是害怕重新开始,或是看到了希望,期待事情会一天天的好起来。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再见。届时,都各自有些成就,然后回首往事,谈上个大半夜。

305F4是我们大学时候宿舍群的名字。305是宿舍号,F4是模仿东北F4来的,听起来像个组合。4是指4个人,狗剩和阿杰之前已经说过了,还有一个人是我,剩下没说的那个人是二飞。一个比我大一岁的人。

二飞的情况比较复杂,大四毕业,我们三各自拿到毕业证,准备去不同地方上班。他那会还是读大二,因为挂的科比较多,连留了两级。至于为什么会留级,是因为平常也不去上课,考试前也不复习。至于为什么不去上课,考试前不复习,按他的说法,从刚一进大学,对这个学校充满了失望。规模、设施什么的都比不上自己就读的高中。然后就有不想去上课的想法,渐渐地,也就跟不上学习进度。考试挂科、留级就在预料之中了。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他说的这些,是不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 ...

大学时候,为了体现我们的关系比较好,吃饭,出去玩会经常集体出动。以至于我们其他三位到了要走的前一天,都想到了明天早上天一亮,之前的305F4就只剩他一个人了。我记得那天我们是在黄河边喝的酒。天色暗下来,凉风随着河面袭来,水面上倒映两岸的灯光。四个人看着水面,心里面的滋味都不好受。到最后,二飞竟然哭起来。哭了好久... ...等他哭结束,我们也该回宿舍了,临了,说了一些宽慰的话,大意是好好学习,怎么着也得弄个毕业证在手里。最后约定,等有假期了,就回来看他。

2018年,忘了是9月份还是10月份。我当时在唐山的工地上,有一天在宿舍群里看到了久违的他发了条消息:

“兄弟们,我不打算上学了,去南方打工... ...”

语气轻松,仿佛是放下了压在身上很久的担子,我们相继表示了祝福。希望未来有一天,大家都会过上理想的生活。

后来,又听说他去了成都,具体做什么工作,我们没问,他也没细说。

去年,5月份,某天下午,在工地忙活。沉寂了很久的群,忽然弹出来几条消息,是他发的:

“我想回去高中,从高三重新开始读书... ...

考大学,考不上一本,就考个二本,三本,然后再读几年大学... ...

今天下午,我坐在公园的长凳上面,想了好久,觉着人生不能这样过下去了... ...

我想问问你们的意见。”

我明白当一个人心里对一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的时候,他从别人那里,最希望得到的是肯定与鼓励。

我们相继表达支持他的想法。人有梦想,自然应该去义无反顾地追寻。

过了这么久,究竟他有没有回去读书,还有读书的结果如何,我们没有再问。或许等他成功后,会第一时间和我们分享吧。

25岁或者26岁的我们,总有人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哪怕为之遍体鳞伤,哪怕行有不得。这是最值得人尊敬的。

刚毕业那会在天津的工地上,佳煜是我的同事,在试验室工作的姑娘。前不久,微信聊天的时候跟我讲了一件小事:

他们试验室今年来了一个小伙子,年龄不大。初来乍到,对什么事情都觉着比较新鲜,格外好奇。有一天,他和佳煜说,感觉能在这工作可太好了。

于是佳煜就逗他,是不是因为这是地铁项目,工地在市区,所以感觉比较好。假如分配在偏远的铁路项目,比如山区,就不会这么想了。

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不会。他的家乡那很穷,村里的孩子的命运分为两种,要么是在家种地,要么是在外边找个厂子上班,做搬运工之类的。所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

听完之后有点动容。自从工作以后,耳边听到的负能量可太多了。吐槽这有多不好,计划着何时离开这个破地方。原来我们大部分人天天想着要离开的地方,却是一部分人梦想中的遥不可及。

后来我把这个我觉着比较感动的事情讲给了另外一个朋友听,本以为他会和我一样,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触动。他说:“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每个人处在的环境不同,能看到的东西也不同,导致所追求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我又觉着他讲得对。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这种想法,要比我成熟一些。

孔子讲,三十而立。三十岁之前,也就是而立之前,或许,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认清现实,想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更重要的。

母亲有时候玩智能手机的时候会和我讲,现在的网络真发达。

诚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离不开手机,于是乎,每天打开手机,都会有铺天盖地的消息,从天南海北涌来。其中,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人,穿件西装,戴个眼镜,开始讲人生,讲哲学,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起初,觉着这些一个又一个高人讲得十分有道理,等闲暇时间细细品,似乎每一条都可以找到漏洞,要么太狭隘,要么太绝对,要么太肤浅。试问这世界上有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人,或者事么?

于是我不再信他们,作为眼下这个年龄段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清醒。

我洗了一个苹果,咬了两口,发觉自己不是很饿,遂放桌子上,接着敲字。等过了大约一刻钟吧,眼光扫到了苹果上,咬开的地方颜色变深了。如果我现在还读高中,那关于这种现象所涉及的化学现象,一定能大谈特谈。此时此刻,我却不再想原理,我想到的只有人生。我的现状,亦如此时此刻的苹果,不像刚从树上摘下来时那么新鲜,也不像放了许久看起来有点发蔫。

关于人应该怎么活,22岁以前,也就是大学毕业以前,我并不知道。现在我也不知道。于是乎,我不断地去请教别人,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答案。

后来,有一千个人告诉了我一千种活法,我上下求索,彻夜难眠,苦思冥想。这一千种活法,好像并无完全适合我的。再于是乎,我就如此活着,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种局面。一面不对明天抱有太大希望,一面又渴望明天的到来,期许能有一些变化。

我想起了一件去年架梁时候发生的事:

老张是协作队伍的班组长,和我聊得来。某天下午,开始抱怨运梁车慢,总是要等。我突然想讲个笑话:

“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在等么?

小的时候等长大,没钱的时候等有钱。天冷了等天热,天热了又等天凉。没结婚了等结婚,结了婚的又在等离婚。在一块的时候等出发,离开以后等重逢……

人这一辈子,不都在等么?”

老张似乎听进去了,点了点头,说有道理。其实我想告诉他,我只是讲了个笑话,而已。

我想笑,试了一下,始终笑不出来。

再等等吧,再等等,我在心里如是默念。

不知不觉夜深了... ...

又是一个深夜,我想我也应该睡了,故事就写到这吧。

“中专生”靳东的22年风雨成名路:远比你想象的更不容易

立人设,是 娱乐 圈的基本操作。

但人设不能乱立,否则人设立得越稳,翻车翻得越猛。

2017年,金星在访谈间谈起了她最喜欢的演员靳东。

尽管是最喜欢的演员,犀利的金星也没有一味吹捧,而是直言她对靳东很失望。

失望的原因是因为靳东演的角色都太雷同了,不管是《欢乐颂2》、《外科风云》还是《我的前半生》,接连好几部戏,都是清一色的精英角色,无所不知、西装革履让人审美疲劳。

其实,作为观众,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想,金星的意思是, 靳东这样好的一个演员,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特定的角色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塑造性。

哪曾想,金星的一番话让靳东恼羞成怒,口不择言。

他发博回应: 本人是一纯爷们,纯爷们就爱跟纯爷们合作,刚烈、简单、明了,一切 、非爷们儿 的人,都无意接触。

冷嘲暗讽的言辞和靳东平日里塑造出的不争不抢老干部形象大相径庭,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早在靳东刚走红时,金星就曾在节目里感慨: “若干年前没火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没想到真是卧薪尝胆,终于出来了,这是一个好演员,人也好。”

作为多年的忠粉,却被男神这样内涵,也不知道金星作何感想。

靳东17岁进圈,39岁才走红。

摸爬滚打22年,他的成名路并不顺遂。

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偏偏又因为言行不当频频翻车。

好口碑就这样被一点点消耗掉,昔日人见人爱的老干部一次次沦为热搜上的笑柄。

励志的成名史,唏嘘的翻车路,靳东的人生比戏都要精彩。

一、

1981年,山东济宁金乡县的一个院子里传来一对夫妇激烈的争吵。

5岁的靳东立在一旁,对这日日上演的夫妻对骂节目早已麻木。

不过这次,没能等来吵架后习惯性的冷战,只见母亲拉着一个行李箱摔门而出。

母亲一手拉行李,一手牵着妹妹,对靳东说:“我和你爸已经离婚了,以后你好好照顾自己。”

说罢,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靳东和姐姐哭成一团,蓄满泪水的眸子里都是茫然。

不过很快,靳东就理解了离婚的意思。

他没有妈妈了,家里只剩下爸爸一个人,过去日日不落的争吵再也吵不起来。

听说妈妈改嫁了,又生了一个弟弟。

后来,爸爸下海经商,把他和姐姐丢给了乡下的爷爷奶奶。

不知不觉,父母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模糊,成了一片不愿意触碰的灰色地带。

靳东的爷爷上过私塾,教他练毛笔字,奶奶慈爱,尽可能地满足他的要求。

但再多的爱都弥补不了父母教育的缺席,隔代亲的溺爱也不可避免地养歪了靳东的性格。

他自卑又叛逆,不爱学习,习惯用拳头发泄戾气。

囿于贫瘠的家境,堪堪十几岁的年纪,他就四处打工补贴家用。

初中毕业后,靳东考上了济南的一所中专学校。

上学期间,父母陆续都来过学校看他,但靳东的态度总是冷淡的,甚至叫他们别来了。

这个叛逆的少年始终记得,那些年他和姐姐站在村口,从清早等到傍晚,却始终盼不来一个身影。

冰凉的夜风、漆黑的小路,一点点蚕食了那些遗留的渴望和奢求。

几年后,恰逢国家不再分配工作,靳东毕业即失业。

迫于生计,靳东要打好几份小工。

他在洗车店里洗过车,也当过饭店和酒吧的服务员。

在酒吧工作时,由于不慎打碎了一瓶洋酒,靳东被扣了3个月的工资,本就不鼓的钱包彻底瘪了下去。

后来,实在养不活自己的靳东又回到让他破产的伤心地酒吧,在那里当起了驻唱歌手。

那时靡靡之音正流行,靳东觉得自己嗓子还行,应该可以唱出个名堂。

但现实催人泪下,几个歌手中,靳东最不受欢迎,一天只能赚几块钱。

他连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靠着姐姐的一点接济,每天只吃两顿饭。

不过,即使再困难,靳东也没有向父母伸过手。

有一次,靳东的一个发小回家探亲,约他出来吃宵夜。

发小看他过的苦兮兮,就给他指了一条路:“你长得帅,个也高,完全可以去当一个演员!”

发小在北京做美工,混迹在各大剧组,有点人脉。

在他的帮助下,靳东成为一枚北漂,开始了龙套生涯。

1993年,17岁的靳东在电视剧《东方商人》中捞到了一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

虽然这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总算让无所事事的靳东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之后,他从一个剧组到另一个剧组,将青春的热情都奉献给了一个个无名的小角色。

但靳东的运气实在背,跑了整整5年龙套,事业依然没有起色。

直到1998年,靳东参演电视剧《母亲》,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女人—岳红。

当时的岳红已经是知名演员,和靳东相识于《母亲》剧组,非常欣赏靳东的表演天赋。

她不忍心这个年轻人继续被耽误下去,就劝靳东考个表演学校深造,弥补学历的短板。

靳东如梦初醒,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但现实却迎来当头一棒,戏剧学院要求报考者的年龄不超过22周岁。

这个要求直接把当时已经23岁的靳东绊倒在门槛之外。

但靳东不服气,跑到招生办公室据理力争。

最终,在靳东的不懈努力和岳红的力荐下,表现优秀的他被中央戏剧学院破格录取,开了录取超龄学生的先例。

那一年是1999年,23岁的靳东打破了规则,昂首阔步迈入他的下一段人生。

二、

在中戏读书的那几年,靳东的名气很大。

当然,这少不了学长刘烨的宣传。

刘烨比靳东小2岁,但已经是大三的学长。

两人都是运动爱好者,经常约着打篮球。

刘烨有社交牛逼症,总是用一副讨打的语气这样介绍靳东:

“他叫靳东,是中戏有史以来最老的新生!”

得益于刘烨的宣传,靳东老的人尽皆知。

靳东也知道自己年纪大,所以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向上爬。

他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废寝忘食地看剧本、练习基本功。

日积月累下,靳东的勤奋不仅锻炼了他的演技,还招来了不少桃花。

相比同龄人,年纪稍大的靳东成熟稳重、勤奋踏实,长得又高大帅气,举手投足都是让一众小女生小鹿乱撞的魅力。

靳东的异性缘非常好,大美女陈数都说他是中戏最帅的男生。

当时靳东班上有个叫隋俊波的女生,比靳东小3岁,也是他的迷妹之一。

刚好靳东也对隋俊波有意,两人就在大学谈了一场甜甜的恋爱。

可惜,大学的恋爱大多都会夭折在毕业季,靳东和隋俊波也不例外。

初恋无疾而终后,27岁的靳东再次踏入 社会 。

靳东毕业的那一年是2003年,恰逢《流星花园》大火,偶像产业席卷两岸。

长相清秀俊美的靳东也被递来橄榄枝,一家台湾公司找到他,有意将他打造成一名偶像小生。

27岁的年龄还一事无成,又有言承旭、周渝民那些成功的案例在前,公司画的大饼,很难不让人心动。

但靳东却拒绝了。

他认为靠脸吃饭没有挑战性且不长久,无法满足他内心认真演戏的渴望。

就这样,和机会擦肩而过的靳东,很快就遭到了 社会 的毒打。

刚毕业的那几年,靳东也有不少好剧,还凭借**《秋雨》拿到了华表奖最佳新人奖的提名。

可小他两岁的刘烨已经成为双金影帝,而靳东却仿佛是被名利忘记的弃儿,事业始终不温不火。

其实,早年的靳东颜值演技并不差,有不少导演找他拍戏。

但他却觉得拍有些戏是没有出息,挑剧本时格外挑剔。

后来实在找不到好剧本时,他干脆淡出荧幕,一头扎进话剧。

尽管“清高”不能当饭吃,但靳东自有原则,那些不得意的日子里,他选择闷着头往前走。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

演话剧的锻炼让他的表演功底更加扎实,为他的演技镀上了一层金。

《闯关东》的编剧对他赞不绝口,称他的演绎为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注入了灵魂,想专门为他写一个几百场戏的剧本。

这些藏在时间里的积累,都是靳东日后宝贵的财富。

好在事业停滞不前时,靳东的感情再度花开。

2006年,30岁的靳东在《悲情母子》的剧组认识了39岁的江珊。

江珊成名很早,曾和王志文相恋,后来嫁给了高曙光。

靳东毕业的那一年,江珊和高曙光离婚,带着一个女儿。

两人在戏里饰演一对母子,戏外却“感情变质”,发展成了一对恋人。

自幼缺乏母爱的靳东,在江珊身上找到了成熟女人的魅力。

受过情伤的江珊也把帅气、踏实的靳东当成了新的依靠。

年龄、名气相差悬殊的两人互相取暖,迅速同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

女强男弱的姐弟恋被唱衰质疑是常态,舆论一度怀疑靳东动机不纯。

饱受争议的靳东却异常坚定,始终牵着江珊的手。

但江珊的女儿特别不满妈妈找靳东这个“小男人”,直接放话: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亲情和爱情间,江珊最终选择了亲情,和靳东日益疏远。

靳东也察觉到了江珊的纠结,主动松开了手。

在尴尬处境中苦苦挣扎5年的爱情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靳东沦为媒体笑柄,而立之年却事业、爱情两不成,他的人生一时陷入了低谷。

三、

在靳东的失意中,时间依然向前,又跨过了几年。

2011年,35岁的靳东试探性地将他和演员李佳交往的事告诉了家里人,不出意料地遭到了一致反对。

父亲气急败坏:“好好的未婚姑娘不找,怎么偏偏又找个二婚的?”

爷爷也语重心长地劝他:“你已经有过前车之鉴了,我不希望你的感情再出问题。”

可靳东的态度很坚决,认定了李佳就是他将相伴一生的人。

这个把靳东迷住的李佳也是演员,比靳东小1岁,和黄晓明、、陈坤是同班同学,毕业于北京**学院。

2003年,李佳凭借**《暖》荣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可就当李佳事业刚有起色时,她却转头嫁给了富商郭绍辉,做起了全职太太。

结婚后,李佳也尝试着复出拍戏,但遭到丈夫的屡次阻止。

郭绍辉是一个传统的男人,不喜欢女人在外面抛头露面。

矛盾日积月累,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几年,就走到了尽头。

2010年,李佳带着一份离婚协议,和靳东相识于《青春不言败》剧组。

还没走出离婚阴影的李佳心情低落,常常喝酒买醉。

绅士的靳东就陪在她身边,充当护花使者。

一次拍戏中,李佳不慎摔伤住院。

这一摔,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靳东关心则乱,也顾不上保持距离,时不时就煲汤送去医院,对李佳嘘寒问暖。

靳东细致入微的照顾打动了李佳,两人捅破窗户纸,确定了关系。

而李佳的离异身份注定让这段感情不轻松,他们并不被看好。

而这次,靳东比牵手江珊时更坚定,见缝插针地给家里人做思想工作,努力让他们放下对李佳的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靳东、李佳终成眷属,如愿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靳东化为宠妻狂魔,两人感情非常稳定。

遗憾的是,靳东的爱情开花了,可事业依然没有起色。

2014年,李佳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两人商量着在北京买一套房子。

兴冲冲地来到售楼处,可现实却让靳东大受打击。

之前看好的房子涨价了,手上只有七位数出头存款的夫妻俩连首付都付不起。

几个月后,37岁的高龄产妇李佳生下了两人的第一个宝宝。

靳东既高兴又心酸,他向老婆和孩子道歉:“抱歉,我没能让宝宝出生在自己家里。”

内疚的靳东化悲愤为力量,属于他的好运即将到来。

四、

都说红是一门玄学,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胡歌用了4年拿下李逍遥一角,王凯奋斗10年得以在《伪装者》中露脸,而靳东则用了22年和他们站在同一个舞台。

2015年,靳东主演的《伪装者》、《琅琊榜》掀起收视狂潮,成为年度爆款。

在近40岁的年纪,靳东终于红了。

那些年的积累迸发出了惊艳众人的力量,靳东吸粉无数,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知名男演员。

走红后,靳东趁热打铁,陆续推出了《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爆款电视剧,身价和片酬暴涨数倍。

目光聚集处,自然少不了把人带歪的诱惑。

名利蜂拥而至,追捧掌声迷人双眼,走红后的靳东也逐渐端起“文化人”的架子,沾上了几分虚伪。

大概是受爷爷的毛笔字启蒙,靳东平常喜欢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自居。

但现实证明,肚子没有点笔墨时,最好还是不要舞文弄墨。

靳东老师刚走红的时候,有多少人把“靳(jin)”读成“勒(le)”?

不认字叫错别人名字肯定很尴尬,但不用太担心,因为靳东老师更尴尬。

某次采访中,靳东被问到最近有什么想学的东西。

靳东表示,“想学的东西很多,之前拍《外科风云》的时候,因为要扮演医生,看了一些“诺贝尔数学奖”的文章,让我发现了数学的乐趣。”

当然,靳东很好学,提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很高级的东西,但不少人还是对所谓“诺贝尔数学奖”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因为,地球上根本不存在“诺贝尔数学奖”!

靳东因此被群嘲,这个荒诞的梗也被影视剧引用,讽刺味十足。

然而,没有最尴尬只有更尴尬,让靳东社的不止这个杜撰的奖项。

几年前,靳东和李健受邀到人民大学做演讲。

当假文人遇上真才子,场面难免失控。

起初是台下的学生礼貌地询问靳东最近在看什么书。

哪曾想,一向以文化人自居的靳东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李键好心提醒他,随便推荐几本,只要不是就行。

靳东一听,马上顺着杆子往下爬,表示自己最近看的都是,不方便说。

这也还好,接下来的事才是离谱到家。

靳东莫名其妙地对台下的学生说: “就像我喜欢李健兄身上的东西一样,我觉得你们起码比我的那些学弟学妹们要真。”

呃,大可不必用得罪人的方式夸人。

李健赶紧打圆场,“哎哎哎,我们可不能得罪人啊。”

靳东也顺着台阶下,“对对对,我不能为了来陪李建兄聊一次天,得罪了我的母校啊。”

可之后靳东又开始跑偏, “当然,中央戏剧学院肯定要比人大好,这是肯定的。”

李健又圆场:“你指得是伙食方面吗?”

但靳东不听,还举了经纪人的例子来佐证: “我的经纪人杨**,就是你们人大毕业的,她在人大读了四年,最后成为了我的经纪人。哈哈。”

这时,心累的李健也不说话了,任由靳东自由发挥。

呃,在别人的地盘堂而皇之地拉踩,这真的好吗?

视频一流出,低情商的靳东遭到了疯狂吐嘈。

之后又赶上小迷妹金星对他恨铁不成钢,公然批评他的角色过于同质化。

被群嘲的靳东却没有长记性,转头发了一篇“爷们论”宣泄愤怒,阴阳怪气地讽刺金星的性别。

这几桩事下来,让靳东因为演技积累的好口碑大打折扣,从此被贴上了“爱装”的标签。

精英角色塑造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定要成为精英。

可靳东偏偏入了这条胡同,迷上了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舞文弄墨。

所以说,人设有风险,立时需谨慎。

五、

虽然靳东有一些翻车,但这并没有折损多少大家对他的喜欢。

有“丈母娘终结者”之称的他还曾因为魅力太大,险些毁了一个六旬女性的家庭。

2020年10月,媒体报道,有一位老太太疯狂爱慕一个男人,为了他和老伴分房,甚至扬言要离婚,愿意带着房子和车子和他共度余生,奔赴爱情。

这个将老太迷得神魂颠倒的男人就是“靳东”。

准确来说,此“靳东”是用电脑合成的假人,专门用于。

虽然是乌龙一场,但也证明靳东确实很招人喜欢,魅力实在太大。

一个月后,2020年度艺术系列戏剧专业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出炉。

靳东赫然在列,荣升国家一级演员。

二十几年的从艺经历,手握多部有口皆碑的爆款电视剧,这个荣誉,靳东实至名归。

这也恰恰说明,靳东完全可以靠演技吃饭,不需要通过立什么奇奇怪怪又不搭的人设来博眼球。

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伞。

对于某些不合适的东西,明智的放弃,远胜过盲目的执着。

22年风雨飘摇,奔四之年终成名。

多舛的路途中,感谢靳东的不放弃,时间筛选后,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这么好的演员。

他的努力和坚持配得上最高的荣誉,其实,好好演戏的靳东就足以被喜欢。

改革开放30年前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说一说我家在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下)

前天我讲了我们家在改革开放前,吃的方面状况如何。今天再抽点时间说说其他几个方面。

再说说“衣”。

那时候都是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一身新衣服穿,一年就这么一身。因为每人每年就那么十几尺布票,从内衣到外衣,从床单到被面,统统要靠这点布票支付。你怎么可能总有新衣服穿呢?

现在,下一代的孩子们看了当年我们这些人的老照片,都感到困惑不解,都说你们当年的衣服怎么都那么肥呀?套在身上跟面口袋似的,多难看呀。难道那时候的裁缝都不会剪裁合身的衣服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一套衣服夏天当外罩,冬天还要套棉裤棉袄,当然要尽量做得肥大些。哪里能像现在一样,不同的时令,不同的场合都有相应的衣服来配套。

因为那时候衣服少,一套衣服要穿很久,所以就容易坏。坏了就只好补一补,因此,那时候,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很常见的。因为这个,任何碎布片便都是有用的,都会被人们精心地收藏起来。前些年,我们搬家,还翻出一大包碎布片,都是我妈当年积攒的。

再说说“住”。

我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我父亲他们单位有五千多职工,级别比我爸高的,条件比我爸困难的,比比皆是,而工厂盖的家属楼数量极为有限,根本就轮不到我爸这里,结果他俩就迟迟无法结婚。后来,有一户老职工分到了新盖的家属楼,腾出了两间小屋,这时,工厂才分给我爸一间。

这房子是当年张大帅那个时候盖的,是两层的老式圈楼,哈尔滨的老房子基本都是这样。分给我家那一间面积只有七平方米,我父母就一直住在这里,生下来我们兄弟两人,我们一家四口在这七平方米的小屋里一直住到1982年,我爸他们单位才又分了一套家属楼的住房给我家。

要说当时我们家的条件还绝对算不上最困难的。我们的邻居夏伯伯家只有一间十五米的房子,屋子里挤着两对小夫妻。他们怎么住呢?他家屋子里搭了吊铺,大儿子夫妻俩住在吊铺上;屋子里再拉一道帘子,帘子这边是二儿子夫妻俩,那边是他们老两口和没结婚的三儿子。这种三代同堂、几对夫妻共一室的现象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比皆是,毫不新奇。

我们家和夏伯伯家的房子好歹还叫个楼房,还有个房子的模样。但是当年还有很多“干打垒”的房子,那也住了很多人家的。

所谓“干打垒”房子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坑,深约一米左右,然后用黄土拌上草棍做成土坯,拿土坯当砖,在坑上垒墙。之所以要挖坑,是因为这土坯不能垒太高。屋顶则是茅草的,像杜甫草堂似的铺上好几层。这样的房子完全就是猪圈的水平,但在当时却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住在这里面。

这种房子还有个别称,叫“三级跳”。因为这种房子的特点是:院子比马路低,屋子比院子低,从马路走进屋子,要连降三级。一旦下大雨,你就看吧,家家户户都要抗洪,都要在自家门口垒起沙包防止雨水灌进家里。

现在有些左派人士硬说什么当年家家都有房子住,比现在要好。我呸,说这话丧良心啊!

说了“衣食住”,这“行”的方面没什么好说的,我就说说当年我们家有什么财产吧。我家当年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块一百八十元的瑞士产罗马牌手表,那是五十年代,我姥姥家买的,后来当陪嫁,来到了我们家。这块表现在还在,成我们家的文物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辆哈尔滨当地产的孔雀牌自行车和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都是我父母的单位分工业券,抓阄抓来的。另外还有一台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打开之后要预热半天才出声。这些东西现在都已不见了踪影。

以上就是我们家当年所有的财产。当年我母亲身上唯一的配饰就是那块罗马表,戒指、耳环、项链,一样也没有,化妆品除了雪花膏之外,也是一无所有。

从我记事起,家里一直就是这么穷,毫无变化。而1979年正式开始改革开放,不过两年多的时间,我家就买进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价值400多元。这种巨大的反差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神奇魔力。

今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听我们讲起过去的年月,都表示难以置信,觉得我们是在给他们讲童话。他们都要问:这样的日子,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呢?

是啊,怎么活过来的呢?连我都想不起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了,反正稀里糊涂地就这么过来了。不过,要是让我再来一次那样的生活,我是绝对活不过去了。

现在,有些左派人物天天嚷着,要回到那种年代去。我是绝对不会容忍的,用句时期时髦的话来说,那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哪怕拚了这条命,我也绝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这位***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板书)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板书)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板书)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板书)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板书)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板书)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板书)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五一”假日旅游的经历)

甏肉干饭

“如果你去过济宁却没吃过“济宁甏肉干饭”,那你就不是真的在济宁,就像你不爬长城就不是英雄一样。在济宁的大街小巷,晚饭时间聚集人数最多的小摊一般是“甏肉干饭”。在这里,你会学到什么叫做“一顿大餐”和“暴食”。无论你是西装革履的帅哥,还是婷婷妩媚的少女,面对烤肉干饭都无法矜持,因为周围的人都是抱着大碗在嚼,你是含蓄的,只是看起来不一样。说也奇怪,爱吃烤肉干饭的大多都是美女:端着碗,低头大嚼烤肉,一点都不含糊。甏肉干饭是济宁地区的传统小吃,是济宁的招牌小吃,起源于元代。甏肉主要是猪肉做的,除了同样厚度的大块肉。肉馅卷在面筋、豆腐泡、油皮里,加调料,放锅里一起煮。烤好后配上米饭,味道鲜美,别有风味。甏肉干饭外表不美,但味道醇厚可口,浓浓的醇香让你无法抗拒。”

佐料

鸡蛋(几块)、五花肉(500克)、豆腐(100克)、鲜海带(100克)、豆油皮(200克)、熟面筋卷(150克)

佐料

酱油(适量)八角(适量)草果(适量)肉桂(适量)生姜(适量)砂仁(适量)五花肉馅(100克)白芷(适量)肉豆蔻(适量)生姜(适量)

炊具

陶罐

一个

所用配料:八角、桂皮、草果、生姜、砂仁、肉豆蔻、白芷和生姜。根据自己的口味,用葱、姜、蒜、胡椒粉给准备好的五花肉馅调味。

2

烤肉的做法:选择七瘦三肥的五花肉,将五花肉切成大块,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去除血沫。

焯水的五花肉冷却后,用刀切成10厘米长、5毫米厚的块。

将大料放入砂锅,水热后放入五花肉片。

大火烧开后,加入酱油和精盐,小火炖1.5小时。

油皮尖:将新鲜油皮用刀切成所需大小,将适量调味肉馅涂在切好的大豆油皮的宽面上,用力卷起来。

用蛋液擦拭油皮尖端,封口。

锅里放油,七成热后放入卷尖,炸至金**。

肉馅豆腐:用筷子在炸好的豆腐泡上打个洞,慢慢塞入五花肉馅,用蛋液封口。

10

锅里放油,油七成热后放入豆腐泡,略煎。

11

甏肉干饭配菜:海带,油皮卷尖,面筋卷,水煮蛋,豆腐馅。

12

将处理好的配菜放入砂锅中煮肉,小火炖1小时。菜品在煮好的鹿肉做的老汤里加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味道独特。

本站将与大家分享烤肉和干米饭的做法。你学会了怎么做烤肉和干米饭,以及需要的时间和调料搭配吗?我们将教你如何做干烤肉。可以做出营养又美味的干烤肉。赶紧给你和家人做一顿好吃的。我们期待您分享甏肉干饭的烧制结果。

你啥家庭啊趁多少钱都是犯 是什么歌?

《济宁坏孩子》

词曲:张卫

演唱:张卫

歌词:

济宁哩伙家到啦任城哩伙家到啦

兖州哩伙家到啦邹城哩伙家到啦

曲阜哩伙家到啦汶上哩伙家到啦

金乡哩伙家到啦鱼台哩伙家到啦到啦

泗水哩伙家到啦梁山哩伙家到啦

微山哩伙家到啦嘉祥哩伙家到啦

东关哩伙家到啦西关哩伙家到啦

北关哩伙家到啦南关哩伙家倒上倒上

我来自山东济宁出生在嘉祥南关

没事喜欢喝点和你一样调皮捣蛋

东家说我混账西家说我颠憨

但听完我哩《嘉祥人》满头直冒冷汗

站不更名坐不改姓是我哩态度

从文盲到作者我颠覆哩有点仓促

是好人还是鸟人随便给我称呼

我哩前途从不问路因为英雄不问出处

流氓会武术对了谁都挡不住

但是什么样哩才算流氓谁来给我描述

不带俺玩哩三好学生是怕影响前途

我们是守法哩地痞所以不怕警察叔叔

从西关到北关再从东关转到南关

被学校开除哩孩子巧了全部成了好汉

有人判断说刀疤和纹身一个比一个难看

我说刀疤和纹身背后哩故事你们谁能看见

双肩扛着天脚下踩着地

因为口无遮拦被骂不是好东西

我们大打出手也是为了伸张正义

你们说的再好听其实全部都是屁(屁)

我们双肩扛着天我们脚下踩着地

走遍五湖四海结交天下的兄弟

谁说吊儿郎当就不能心地善良

想听真实的说唱我就接着往下讲讲

我看见家长打骂孩子嫌他老是闯祸

也看见孩子一个人躲在没人关心哩角落

我看见老师因为分数骂他不配活着

难道成绩不好就活该被你诬蔑人格

我看见纹龙刺凤哩伙家在公交车上让座

也看见抱着书本的学生沉迷**网络

我看见拿刀砍人哩凶手是被逼的不能活

也看见西装革履哩拿着

我看见未成年哩孩子烟酒不离手

九年义务教无法抚平缺爹少娘哩伤口

我看见农民工为了盖楼冻烂哩双手

有人嫌他们太脏把他们拦在大门口

我看见坐台**被老板不停灌酒

但月底领的薪水全部给她的爹妈寄走

我看见被人瞧不起的那些流浪歌手

调侃他们哩富二代有种你也为梦想出走

哎快快快快把嘴巴闭起来

哎坏坏坏坏坏孩子聚起来

哎怪怪怪怪你说奇不奇怪

济宁十二县市哩坏孩子一个比一个帅

哎怪怪怪怪哎怪哎怪哎怪

哎坏坏坏坏坏哩实实在在

哎快快快快美女快过来

给你全新哩方言说唱你到底爱不爱

被爱人伤哩到啦被朋友伤哩到啦

被现实伤哩到啦被社会伤哩到啦

2014到啦坏孩子们都到啦

对所有不喜欢你的人大声说操吧

我看了我不该看哩所以我干了我必须我干哩

以貌取人哩专家我代表坏孩子给你奉陪到底

虚伪和谦虚中间夹杂着一只的狐狸

既然讲不清道理那我用说唱把你们统统枪毙

如果你给我一张信纸我就能写出健康哩歌词

如果你骂我是坨狗屎我也能扯喽你哩信子

不管你想做君子还是金子反正只是个名字

我就算是厕所里面哩石头也得做又臭又硬哩汉子

我他妈就是不用喘气所以我必定是一个传奇

我不想拿我哩原创卖钱所以我没打算出专辑

如果你喜欢听可以刻成CD放你车里

但别说你是我粉丝咱们都是老家哩兄弟

好啦济宁哩坏孩子咱不做过多哩解释

咱开着陆虎练地摊看绅士吃扁食

但是从今往后要注意咱哩言辞

我教你如何像他们一样骂人不带脏字

妈哩个

必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