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简介

郑州定制西装裁缝铺-郑州订做西装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桐柏山以东,大别山最西端,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全国八大景区之一,第一批列入全国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大鲵、长尾雉、香果树等,是河南农林、师范、医药等高校教学和科研基地。

鸡公山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美誉,“佛光、云海、雾凇、雨淞、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称为八大自然景观,山上有清末民初不同国别和风格的建筑群,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租界。

扩展资料:

景区的一些景点:

1、月亮湖

月亮湖是建成于1983年的12月,建设月亮湖主要是解决山上的用水和美化环境,月湖水面积0.23平方公里,汇流长680米,湖面大概3万平方米,总容量大10万立方米。

2、南街

鸡公山的南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非常的繁华,有小上海之称,当时店铺众多,有钱庄、绸缎庄、呢绒、布匹店、杂物店、瓷器店、食品店、水果店、牛奶店、皮鞋店、裁缝铺、时令服装店、饭馆旅舍等等。

3、中正防空洞

整个防空洞全部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防空洞分两层,外层有走廊、天窗、前后门,内层有会议室、书房、卫生间,防空洞总洞长六十三点三米,后有暗道,直通东南方的汇丰银行楼下。

百度百科-鸡公山

信阳市鸡公山官网

同乡会怎么筹建呢?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

期,宁波一直为越国辖地;战国中期以后,宁波为楚国所据。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置鄞、鄮

、句章三县,属会稽郡。

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辖地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县与余姚合并,名为句章

县,县治置于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于会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定州治于

三江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

州,下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由小溪迁往三江口

,并建城筑池,为日后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的讳,改称明州为宁波。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道台,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人在北京经营的名店———同仁堂。“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

、定海六个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

人都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商,形成了商帮,当时较著名的商帮有“广帮”、“徽帮”、“闽帮”等,

但有些商帮逐步衰落,销声匿迹,而“宁波帮”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

“宁波帮”企业家,更是举世闻名。

肇始———壮大———鼎盛:宁波帮的发展

1 . “宁波帮”的肇始时期。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宁波有众多

的优良港湾,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

之路”的出发港,在秦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时,宁波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贸事业颇为

兴旺,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 8 3 9 —9 0 7 年) ,中日往来贸易船舶3 7 次,其中通过明州( 宁波)

放洋,有确切记载的达7 次,唐会昌二年( 8 4 2 年) 至咸通六年( 8 6 5 年) ,海商李邻德、张支信、

李延孝分别率领商帮从明州望海镇( 今宁波镇海) 出发,7 次赴日本进行商贸活动,每次去的人数在5 0

人左右,规模颇为可观。日本的遣唐使节、留学生及高僧等也从宁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 9 9 0 年

) ,宁波设市舶司,同广州、杭州的市舶司合称为“三司”,除与日本继续交往外,与朝鲜的往来显著增

加,专设高丽使馆,沿途设有“航济亭”、“高丽亭”,接待朝鲜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时,又与真里富(

今柬埔寨) 、占城( 今越南) 、?婆( 今印尼) 、大食( 今阿拉伯) 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元时,设庆元(

今宁波) 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海运事业

非常兴旺,海运户达1 0 0 0 余户。明朝和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以前,较长时间里实行海禁,

宁波的合法海外贸易一度停滞,但走私商贸活动仍非常活跃。在明末清初期间,宁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

沿海的城镇发展,在北京的宁波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是药材和成衣。明崇祯年间,宁波的药材商在北京

建立起“鄞县会馆”。清初宁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会馆”。乾隆、嘉庆年间,宁波商人在汉口建立

了“浙宁会馆”。在清嘉庆二年( 1 7 9 7 年) ,宁波在沪商人钱随、费元圭等发起募捐,筹建以行帮为

基础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 1 8 3 1 年) ,又有方亨宁等发起重修,这时期的“四明公所”以办

理同乡善举为主。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得到镇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进行重建,作为同乡集

会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宁波人集合起来,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上述这些,标志着宁波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2 宁波历史

商帮已开始形成。

2 . “宁波帮”发展壮大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以其地处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交通便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全国内外贸易

的中心,各省商帮都云集上海,宁波商人以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优势,大批涌入上海,据估计清末在上

海的宁波人已达4 0 万人。他们当中,既有地主、商人,也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居民、苦力者

,他们在上海经营南北洋的埠际贸易及颜料、钟表、粮油、海味、煤炭、棉布、药材、西药、棉纱、银楼

、五金、机械等行业,并经销洋货,开展对外贸易。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的买办多数是宁波

人。有些宁波商人既是金融买办,又是贸易买办。宁波商帮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中急剧

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地位。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商人基于发展需要,在上海相继组

成各种行业小团体,在商业行帮中有同善会( 渔业) 、崇德会( 海味业) 、济安会( 酒业) 、永兴会( 南

货业) 、敦仁堂( 猪业) 、喻义堂( 药业) 、诚仁堂( 肉业) 、永济堂( 洋货业) ;手工业行帮有长寿会

( 石作业) 、年庆会( 木业) 、同义会( 银匠

) ;劳工团体有四明长石会、水手均安会等。这类小团体具有同乡和同业的双重结构,它以维护帮会利益

、互济互助为目的,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宣统

元年( 1 9 0 9 年) ,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筹建四明旅沪同乡会,成为上海最早的地域性同乡会组织,1 9

1 0 年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同乡人彼此交往、相互照应、休戚与共、同乡人谋取共同利益的

自治社团组织,又是联络旅沪宁波人的纽带。1 9 2 0 年—1 9 3 5 年间,还分别建立了镇海、定海、奉

化、象山等地以县为单位的旅沪同乡会。从“宁波帮”在上海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到集合同乡力量的组成

,标志着“宁波帮”趋于成熟阶段。

3 . “宁波帮”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宁波帮”臻于鼎盛阶段。随着财力的积聚、业务的扩大、

人员的增加,“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将活动地域伸向汉口、天津、苏州等大城市。1 8 5 8 年汉口开

埠,宁波商帮很快向汉口扩展,汉口成为上海以外宁波商帮较集中的地区,主要经营水产、银楼、航运、

火柴、水电、杂粮、洋油、五金、银行等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几乎全部被宁波商人所占,长江夹板船航运

业皆属宁波商人所经营。有许多宁波商人还充任洋人在汉口的洋行、银行的买办。在天津的宁波商人,远

在清中叶闭关自守时代,就经营航运业,代清廷南粮北运及民间的南北货运输,以6 艘船为一小队,1 0

艘船为一大队,成群结队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最多时达六七十艘,主要经营户为鄞县的秦氏、

吴氏,慈溪的孙氏、董氏,镇海小港的李氏、乐氏。天津开埠后,宁波商人进一步向天津发展,1 8 4 0

年以后,宁波帮在天津的势力日益扩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机构。除继续经营航运业务外,还在天津

开展进出口贸易、银行保险业、绸缎呢绒业、金银眼镜业等。民国时期,在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有不

少名店,都是宁波商人经营的。一批实力雄厚

的宁波商人,分别在天津开设钱庄、金店、绸缎庄、五金商号、洋行、房产公司、轮船公司等,还代为洋

人在天津经营猪鬃、皮毛、山货、棉花等进出口业务,成了洋人在天津的买办。

开拓———创业:足迹遍布全球

从“宁波帮”的活动地域看,宁波商人的开拓创业精神的确令人惊叹。从《鄞县通志》记载的旅外同

乡会的情况看,宁波商帮的主要活动点除上所述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温州、无锡、扬州、

徐州、芜湖、南昌、沙市、长沙、重庆、厦门、汕头、青岛、烟台、郑州、大连、沈阳、临海、兰溪、建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3 宁波历史

德等地。宁波人所到之处,那里的商业活动就繁荣起来。宁波人在各地还经营了许多名店、大店,如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仁堂、童涵春、蔡同德等著名药铺,亨得利、亨达利钟表店,都是宁波人经营的。

宁波大慎木行金廷荪在福建设坐庄,置有宁波南船和大北船各三四十艘。在上海经营五金机械进出口业务

的,绝大多数都是宁波人,仅叶澄衷( 镇海人) 一人,就在上海开设了老顺记、南顺记、义昌顺、新顺记

、瑞昌顺等5 家。虞洽卿( 镇海人) 、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资创办宁绍、三北、鸿安、长和、永利、永

安、舟山等轮船公司。这些轮船公司,由于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长江各埠“宁波帮”的大力支持,在外

国轮船公司的倾轧下,不仅屹立存在,并且有所发展。仅三北轮船公司的船只曾占全国民族航运业吨位的

1 / 7 。“宁波帮”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

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和第一家银行,为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且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凡有宁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

明公所”、“宁波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如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其会员每月聚会一次,4 0 余年来从未间

断,他们的后代,至今乡音未改。目前,宁波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和港澳同胞有7 . 3 万人,遍布香港

、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5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也

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的“宁波帮”企业家。包玉刚( 镇海人) ,原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到香港后继续经

营银行和航运,1 9 5 5 年以7 7 万美元购买8 2 0 0 吨旧油船1 只起家,开创航运事业,经过2 0 多年

的努力,至1 9 8 0 年3 月,已有船舶2 0 2 艘,2 0 5 3 万吨,在世界各大港埠设有2 0 余家子公司或

代理公司,包玉刚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船只最多、吨位最高的“船王”。香港1 0 大首富中“宁波帮”占

了3 个。

商会———冒险———乡情:历久不衰的秘诀

“宁波帮”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力压群雄,成为上海诸商帮的巨擘,它有以下3 个主要特点。

一是,上海总商会是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宁波帮”能获得较快发展,称

雄商界,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自有商会组织以来,基本上由“宁波帮”掌握着上海商会的实权。他们还通

过银业、钱业两公会,控制和影响上海工商界各业公会。1 9 0 2 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首任总理是

慈溪人严信厚,1 9 0 4 年改称上海商务总会,严又继任会长。从1 9 0 2 年—1 9 4 6 年的4 0 余年期

间,“宁波帮”中的一批头面人物在上海商会中任职的有:朱葆三( 定海人) 、周晋镳( 慈溪人) 、虞洽

卿( 镇海人) 、秦润卿( 慈溪人) 、宋汉章( 余姚人) 、李厚佑( 镇海人) 、傅筱庵( 镇海人) 、袁履登

( 鄞县人) 、俞佐庭( 镇海人) 、励树雄( 镇海人) 、方椒伯( 镇海人) 、金润庠( 镇海人) 、盛丕华(

镇海人) 等人。“宁波帮”中这些人物能在较长的时间里控制上海商会,反映了“宁波帮”在上海商界的

地位。另一方面,“宁波帮”在上海经济界拥有相当权力的商会中任职,保护了宁波商帮的利益,促进了

“宁波帮”在上海的经济发展。

二是,“宁波帮”所以能闻名于世,这与宁波商人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有关。如“宁波帮”原来掌握着

沙船业,镇海的李也亭、慈溪的董耿轩家族都是以沙船业起家发财。鸦片战争后,轮船兴起,宁波商帮仍

抓住航运这个优势,发展轮船业,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兴办宁绍轮船公司,虞洽卿独资办三北轮埠

公司,敢于同外轮竞争。三北公司总吨位达9 万吨,为当时我国三大民营轮船公司之一。上海的钱庄业,

“宁波帮”势力最大,9 个主要钱业资本家家族集团,“宁波帮”就占6 个。但后来感到钱庄久居外资银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4 宁波历史

行的附庸地位不妥,1 8 9 7 年由严信厚、叶澄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虞洽

卿、李云书等筹办了四明银行。后来实力较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以及

垦业银行等都由“宁波帮”所掌握,实现了从落后的钱庄业到先进的银行业的转变。镇海人方液仙,不愿

继承方氏家族祖业,吃现成饭,而去搞化学工业,父亲反对,不给资金,母亲和舅舅给的钱全部赔光,都

没有动摇他搞化学工业的决心,从而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从经营的行业上看,“宁波帮”经营了许多

新兴的行业,如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西药等畅销货。还有许多宁波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一

切都反映了宁波商人能审时度势,及时开拓新的领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宁波商人重乡情乡谊,同乡扶助观念特别强,能风雨同舟,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如宁波商人合

资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与英商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抗衡。当时票价斗争十分激烈,宁绍轮一

开航,就在船上挂牌“立永洋5 角”,以示永不涨价。同时减免货运费,这样一来大家争着去乘宁绍轮,

使太古轮乘客锐减,有时甚至放空。资本实力雄厚的太古公司,把票价从1 元降到3 角,以图压垮宁绍轮

,大批旅客又涌向太古轮。资本微薄的宁绍轮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紧急关头,宁波商帮的方樵岑、朱葆

三、秦润卿等组织了航运史上罕有的“航业维持会”,集资1 0 余万元。给宁绍公司每票补贴2 角,使宁

绍公司也能以每票3 角的低廉价格与太古公司竞争。同时,虞洽卿还发动同乡会会员,让货物尽量交付宁

绍公司承运,使宁绍公司和外轮竞争中取得胜利。宁波人还有“爱乡而又不恋故土”的特点。宁波人外出

经商自古有之,一般男孩到十四五岁,家中就挽亲托眷找人介绍职业,到外地商店、工厂当学徒,否则就

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而遭受非议。男子背井离乡出门到外地,父母也不因恋子之情而加以阻拦。学徒3 年

备受艰苦,故在外经商、务工多有所成就。许多“宁波帮”的著名人物,如虞洽卿、叶澄衷、秦润卿、盛

丕华、金润庠等,都由亲戚、同乡介绍当学徒而发迹致富。

民谚说:无宁不成市,阿拉(我)宁波人做生意头子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

都有宁波人。

在上世纪,在中国,有十大商帮,而这

十大商帮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

,以广东人和浙江宁波人最多。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

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宁波帮在工商业、金融业等领

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

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被称之为“宁波帮”的,是一个什

么样的“地域群体”呢?岁月的风尘肯定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有一个数字仍足以引起人们长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

人竟占40万人之多。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宁波人,宁波帮,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

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

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在海外的宁波帮中,包玉刚是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北京会见了一位香港来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说过一句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在邓小平的讲话鼓舞下,包玉刚行动起来了,他无偿捐资1000万美元建了一座饭店。对此,他没有别的要

求,只要求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兆龙饭店”。邓小平为饭店题写了店名,这在邓小平一生众多的题词中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5 宁波历史

,为一家饭店题写店名并不多见,足见邓小平对此事的看重。

而在众多的捐款中,也许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为家乡宁波捐资兴建宁波大学。

1984年月12月19日,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这一天,中英两国正式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也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包玉刚与当时的宁波市长耿典华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议。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破土动工,仅用了13个月,新建的宁波大学就迎来了她的开学典礼。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包玉刚的率先垂范,这对海外宁波帮不啻是巨大震动。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顾

国华、汤于翰、黄庆苗、朱绣山等一大批海外“宁波帮”纷纷捐资,包氏家族也继续出资捐建宁波大学。

一个在故乡办学的热潮,在海外的宁波帮中蔚然成风。

今天,当人们走进宁波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这座优美的校园称得上是“捐资助学博物馆”。每一幢楼都

诉说着宁波帮人士对“百年树人”的深刻认识;铭刻着宁波帮人士对家乡的赤子情怀。“要真正富裕起来

、强大起来,就靠教育,就靠人才”,这正是他们的共同认识。

宁波大学的成长,宁波帮的慷慨助学,

激发了更多的宁波有识人士办教育的热情。宁波万里教育集团又走出了一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2004年4月15日,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行了奠基仪式,这

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从此中国的

学子们可以在家门口直接“留学”世界名校了。 二

宁波人办教育是有传统的。它又与一位年轻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连在一起。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

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岁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波的土地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执著而务实的人,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

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

宁波文化的种子播种发芽了。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考试院”。十余年后,当王安

石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也产生了。那些农人商民的孩子经过十

年寒窗开始成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些原本安放在宁波孔庙里的历代的儒学碑,无不颂扬着王知县当初的开蒙之功。王安石的意义并不在于

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恰恰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

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

宁波人士诸孟家说:“我太公就是对我们讲不能求官,只能求学,有学才可以以后经商。你没文化我跟你

做生意做不来的。就是以前讲的没有文化的军队就是愚蠢的军队。我那祖宗也是这么讲,有文化我

们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经商。”

这以后宁波出了2432名进士、12

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开创的那种“田家有子皆习书,士

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那种尚文尚礼、崇信崇义的地

方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代代宁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这以后,从宁波走向全国的基本上就是两种人:

商人和学人。 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众多宁波帮一直都盼着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座属

于自己的大学。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们美好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只有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年

代,包玉刚们的抱负才得以实现。

唐宋(618-1279)以来,宁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假舟楫之利的宁波商人,开

始与日本、高丽、东南亚沿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而与宁波毗邻的上海,更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当三北盐碱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过杭州湾来到上海的时候,黄浦江边还仅仅是一大片滩涂地,一个小小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6 宁波历史

的县城蜷缩在今天的南市。

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

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耸立在宁波江滨老码头上

的雕塑,成了这座城市某段历史的注脚。它所表现的,正是

印记在一代代老宁波记忆里最常见的情景。当地的口语,向来把外出经商形象地称为“跑码头” 。 当时

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正是沿着一条“沙船之路”驶向了上海。

沙船是当时的南方最常见的一种商船,尽管这种只有三尺阔的平底木驳船,常常经不起海涛的颠簸,但与

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码头”的宁波商人,却似乎少了一些悲凉,多了一份放达。

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很多宁波商人走出故乡的四明山,来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个交通并不

快捷的年代,乡音成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慰藉。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的第一个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建

立了。

对于当时旅居外地的宁波人来说,组织

同乡团体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的乡情纽带,更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1819年,宁波籍的号商和船主在

上海建立了“浙宁会馆”,而在上海干手艺活的宁波籍

下层民众,也本着“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精神,于1831年建立了“水木业公所”,会众基本上是泥、

木、石、雕、锯的匠人。以上两个同乡团体,前者是同

乡的互谊组织,而后者则是同乡的行业协会。 另一种更具特色的同乡性的行业,也在这时出现在宁波人

聚居的上海滩。裁缝,也就是成衣匠,这也是用沙船带过来的宁波手艺。不过宁波的成衣匠不是一些只会

使用剪刀的寻常工匠,他们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红帮裁缝”。

宁波裁缝因为专门给当时被叫做红毛人

的外国人做西装,因此就被称作“红帮裁缝”。据说他们的祖师爷宁波人张尚义,是一个在横渡杭州湾时

翻船的幸存者。这位当年的宁波小裁缝因为抱住了一块破船

板,经过数天的漂泊竟得以到达日本的横滨。在言语不通、满目都是陌生人的异国他乡,他居然凭手艺找

到了自己的职业,为停泊在那里的俄国船员修补西装。心灵

手巧的张尚义很快成了西装裁剪的高手,多年以后,他的儿子张有松回到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

——福昌西服店,并向宁波同乡广为传授手艺。 “红帮裁缝”作为一个群体,最早

是依托上海滩才得以扬名,以后他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这些出身卑微的宁波裁缝,成了中国近

代服装改革的先驱,由他们所创造的中国服装史上的很多个

第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论著

作,都是出自宁波人之手。 中山装的设计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

说:先生提出来了,(袋口)要用笔架形,那个时候我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笔架形,因为笔架形做

起来比较麻烦啊,圆的做起来简单啊,他说呢,这里有意

义的,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们的革命要用知识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后,先生来了,(这种款式

)称为国服,具体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

宁波裁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垄断

了各地的西服制作业,日后上海南京路上涌现的最有名的西服号,几乎都是宁波人所开。后来的事实证明

,“红帮裁缝”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消

失,即使在1949年以后,等新中国***身上的服装,几乎都是由“红帮裁缝”的传人巧手制作的

。 今天,这个中国东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实的服装之都,在国产的每十件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从这里

生产出来的。

随着宁波商人北渡上海,并从上海辐射

到北京、天津、汉口等各大城市,药材商的足迹也如海鸥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宁波商人经营的著名药铺,

如上海的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

达仁堂,都是这些城市的药业名店。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见丝毫褪色。 京

天津的小白楼指的是一座白楼吗?还是地名?为什么叫小白楼?

天津“小白楼”,地域不算大,但名气不如不仅天津人都熟悉,而且连外地人也知道天津有个小白楼,甚至一些外国人来了也要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梦境。小白楼为何有如此魅力呢?那还得从小白楼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说起。

小白楼地区的由来

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

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但英租界当局实际上并未真正管理起来,因此发展较慢,行政管理上也不像英租界那样严格。 1901年英商先农房产公司成立,开始在小白楼一带建房,首先建盖了整个先农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购置了徐州道南面10所同样的小楼房;20年代初买下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兴建的小营市场,并将先农里东面今大沽路上及今开封道南面的一片平房翻盖为钢筋水泥的铺面和三四层楼房。

20年代中期在今开封道西口建起五座比较豪华的公寓楼,只供外国人居住。先农公司在小白楼一带不断建房,而且面积大,地处冲要,并把面向马路的房屋翻盖成新款式的商店门面,这种格局在客观上为这一地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随着英、法租界的发展,加之小白楼地区东傍海河,有太古、怡和等洋行和招商局的航运码头,又比邻金融、贸易中心的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因而这一地区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以外国人及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这里饭店、酒吧、舞厅林立,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鞋帽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其高档、时髦而著称。小白楼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逐步发展繁荣起来。

外国士兵的寻欢之地

自天津开辟九国租界后,各国军队以保护本国侨民利益为由而纷纷开来。这些军队官兵到处寻欢作乐,尤其是美国兵营坐落在小育门墙子河以西(今广东路第二医学院旧址),因而在小白楼一带很快就出现了为大兵服务的各种生意场所,酒吧、舞厅、妓院等等一应俱全。于是以美军官兵为首,英、法、意、德等国的士兵们也长期把小白楼一带作为他们游逛寻欢之地。

由于各国士兵们纵酒寻欢,销魂后倾囊而去,嗜利的人们便把小白楼一带看成是生财之地,不同行业的大小商店应运而生,促使这一地区迅速繁荣起来。每到夜晚,小白楼一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种景象与其说繁荣,毋宁说是当地社会一大公害。这也正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畸形发展的写照。

20年代未至30年代中期,是小白楼地区繁荣鼎盛时期。此后虽然经过日军侵华的沦陷,但因小白楼的繁华业已形成,又有大批白俄人聚居此地,故而繁荣景象一直未曾减退。 1945年日本降服后,大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又涌人天津,一度暗淡的小白楼地区的不只灰复燃,而且由暗转明,连同酒吧、舞厅也应时而生,使小白楼地区的繁荣又达到了顶点。

“俄国城”

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小白楼地区有“俄国城”之称,这种说法尤其在外国侨民中相传甚广。小白楼地区之所以会有“俄国城”之称,是因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天津的俄国侨民集中居住在今开封道、徐州道两条马路的西半部,以及特一区(旧德租界)的义庆里、汝南里一带。俄国侨民在这里开设了俄国饭店、俄国商店、俄国风味食品店、小餐馆、酒吧问及服装店、美容店等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店。这些商店门前悬挂着不同颜色、不同形式的俄文招牌。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俄国人男女老幼到处可见,每日来来往往,互相打着招呼,有的三三两两团坐一个角天。俄国女人们缝衣、织毛活,孩子们在弄堂戏耍,老头、老婆拄着拐杖晒太阳。这种景象使人大有置身于俄国某个城市的感觉,因此外国侨民称之为“俄国城”,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时来天津的白俄人,大部分来自东北,他们通过海参崴、旅顺进入关内;也有一部分是由新疆过来的。他们所以逃奔天津,一是天津曾有俄国租界;二是天津原有俄国侨民,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开设萨宝石洋行的季特维诺夫和开设阜昌洋行的白俄贵族巴图也夫等。

当时英国人对俄国人在居住、生活上处处给予方便。俄国人子女可以进英国公学和圣路易学校读书。凡稍懂英语的,都可到。各大洋行或进出口公司,安排适当的工作,待遇上虽比不得英国人,但大大高于中国人。当时英界工部局中的董事长毕德斯,是英租界首屈一指的官绅,他的妻子就是俄国人,所以白俄人通过毕德斯进入各种机构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些夕)国人(包括英国人)为了少花钱就讨俄国老婆。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还增加了俄国人为督察长。这样小白楼地区形成白俄聚集的社会。

小白楼地区的繁华,从一开始就带有欧化的倾向,到20年代大批白俄聚居以后,使这里更充满了东欧的色彩。例如西餐里名为“托考斯基”的“小吃”,就是俄国人所独有的。在俄国人没来以前,西餐的菜肴很简单,后来俄国人开的餐馆,都以小吃取胜,很受人们的欢迎。如俄国犹太人普列西经营的义顺合大餐厅,还有小型的天津小饭店,每餐都给六七个小吃,有时还不算钱,不计在正餐里面,以广招待。由俄国人卡普斯制造的:‘风船”牌俄国俄斯克烧酒和安德列也夫自造的“50号”斯克红酒,都在小白楼地区风行一时。再如甜面包夹火腿肠,由白俄老人提、着篮子走街串巷,用带有俄语口音的中国话吆喝着“买面包哩”。小白楼地区有许多俄国人开设的俄国风味食品店,什么“莫斯科硬肠”、“辣肠”、“肝肠”等等都是俄国风味。俄国人的生活习惯对居住在小白楼一带的中国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文娱方面、比较大的聚集点为犹大公会,也称犹太俱乐部(今群众艺术馆),这里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俄国犹大人,会长是拉赤阔夫斯基。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赌具,白俄三五成群终日,夜晚是通宵舞会。其他还有多比利宁娜**办的戏曲学校,教授芭蕾舞、俄国戏曲、钢琴和歌唱。徐州道上有摩登跳舞学校,专教交际舞,教师是宝格凡诺娃。教油画的有个珊多太太,她曾在皇宫饭店开过个人画展。有个医生”、斯维里道夫,在徐州道他的住宅行医。莎卫饭店是俄国犹大人布夫曼开设,这里除住些俄国旅客夕),还经常有夕)国人带着或交际花开,临时房间。另外开理发馆、美容室的有四五处之多,其中以卡普利特斯卡姬开设的规模最大,从业人员多是白俄女人,有化妆师、修指甲师、理发师和烫发师等等。他们除在馆内正式营业外,还包做大旅馆饭店的活,如利顺德、泰来、皇官饭店等)此外则是大量的餐馆,在40年代初,义顺合大餐厅在原址建起四层高楼大型餐厅,取名维格多利,由俄国犹太人普列西和中国人齐如山、郝如久合资经营,该店规模宏大,设备富丽堂皇,当时可称小白楼地区以至天津市唯一大型的西餐厅。还有个俄国法学家沙勒布林,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专为白俄办理诉讼事宜。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白俄人在小白楼地区的生活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客观上对这一地区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小白楼的商业

小白楼地区最早的繁华街道为海大道(今大沽路)的朱家胡同一带。这里华人经营的小型店铺比较多,其顾客几乎华洋各半”故而应酬门市的人多少都要会一些业务应用英语;所售商品和加工服务,也要适合西洋习惯和风味。那时小白楼一带专售洋酒罐头、日用杂品的商店有裕恩永、样泰义、福兴太、大昌和等,其中以裕恩永经营较久、范围较大。该店所营商品一律为进口货,价格昂贵但适合西洋人和高级华人的需要。它初设英租界中街南端,由于业务兴旺,后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旁增设分店,堪称小白楼华人商店之冠。在分店对过有个独特的小商店天香室,经理曹天佑是上海人,这个商店以经营针头线脑(小百货)驰名于小白楼。像天香室所出售的商品,在过去是肩挑木提盒、手摇小鼓串巷的小贩才卖的,而有门面的座商干针线买卖的还是少有的。所卖的针全由德商世昌洋行进口,线是“衣线”(褂式)和轴线。小白楼地区做中西服装的裁缝很多,要把服装做好一定要用好针线,故而天津大多数成衣匠都到天香室购买针线,天香室在解放前一直经营了近40年。早年做西装、军服、制服的一级技师,有小白楼江夏里的何庆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宁波人。何庆昌做西装手工精细,完全合乎英国绅士派,合体大方。当时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一律由何包做,故而他与工部局关系密切,每当他出门坐包月车上街,英巡捕见他都行礼以表尊敬。

海大道上有几家绸缎店,如华竹分店、元隆分店、中国同昌绸缎公司、益昌祥绸缎店等。益昌祥于1927年开业,经理刘杰三,是绸布业者行家,他根据小白楼地区特点经营绸布,如白俄妇女喜穿大格大花绸布,他就进这类的货,虽不算高档货但很畅销;对周围的豪门公馆,设专人送货,年节算帐,待客和蔼周到,眉而他一直干到解放。其他如华竹、元隆等,干到30年代初就因业务不振而关闭。

小白楼一带叫卖行也非常多,由徐州道至镇江道的海大道东西两侧比比皆是。这个行业是个不用本钱的买卖,但一般规矩老实人是干不了的,只有那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人才能经营,连外国人干这行也是属于外国流氓。他们手眼通天,消息灵通,如哪一家买卖破产还债,哪一个豪门败家子倾家荡产,他们都打听得一清二楚,甚至有些人从家里偷出来珍贵物品拿到叫卖行来卖。这些叫卖行一律负责处理并从中赚取回扣,遇有值钱货他们则以低价收买。小白楼最大的拍卖行要数“魁昌”。

小白楼的**院,最老的是平安**院(今音乐厅),建于1922年,经理英籍印度人巴厘和英籍中国人卢根。卢根是广东人,在中国经营**院,他是最早的一个。光陆**院(今北京影院),是由白俄人库拉也夫经营,后又有中国人李秉元(美国环球影片公司驻津代表)加入。他们既经营**,又在前楼开设圣安娜跳舞厅,这个舞厅伴舞舞女大都是白俄少女。在光陆的北侧还有个小总会舞厅,这个舞厅经理姓刘,是宝成纱厂的东家,他还开了个交际食堂(重庆理发店旧址)。大光明**院,开始由中国人韦耀卿建立,后卖与英籍印度人泰莱梯,抗战胜利后又转兑给劝业场主高渤海。这个影院规模宏大,当年门前常有 两名印度兵把门。

小白楼的饭馆,除上述白俄干的大小西餐厅、酒吧外,中国饭馆有几处也很有名气,并能做出人们爱吃的菜肴。鸿福楼饭庄位于今大沽中路徐州道口坐东,是个纯天津风味饭店,名菜有八 大碗、五碗四盘。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斜对过有家白楼饭馆,经营者独出心裁地发明一种菜叫“白楼菜”,不外是虾仁、鸡蛋、肉之类炒烩在一起,人们吃了很得味,于是就畅销开了。色味斯餐馆位于今徐州道西端坐南,以广东风味而驰名,由广州姐妹俩经营,这里专吸引美国兵,挎着舞女、进出于色味斯,使这个小餐馆业务非常兴旺。夏太太饭店设在小营门墙子河畔的今郑州道上,是个俄国风味的西餐馆。夏太太是东北人,会说流利的俄语,她精于俄式大菜,30年代中期,在郑州道她自宅的地下室经营西餐馆,顾客多是中上层官商界人物。

今徐州道以南、大沽路以西、大营门墙子河以东,是个大三角地带,这里人通称“三角地”。这里大沽路一面的房产,皆为天主教会的崇德堂所有。崇德堂在这里建盖了个大商场,商场内招揽些吃喝摊、打高尔夫球的以及等各式不伦不类的摊贩。后来一度有马戏团表演,又住过美国军队。教会不会做买卖,一直干不好,1932年法租界华清池经理把商场接兑过来,改为澡塘,取名“天香池”。经营了三年因赔钱又转让给日租界福仙池李姓。李精明强干,把这里重新修饰一新,三楼设雅座单间,容纳男女合洗的所谓“对盆”,这一来营业大振。在曲阜道(原大朱家胡同)有个中型澡塘,初开时名旭东澡塘,因营业不强,后由裕恩永于氏家族接兑,改名海泉池。澡塘范围不大,适于大众化,凡太古、怡和以至大连码头的工人们是这里的常客。在小白楼中心的海大道上,有个与白俄的火腿肠子店相媲美的酱肉铺,名叫天玉顺酱制品分店。总店设在英租界中街英国球房(今市人大常委会)南侧,是三个洋厨子合资开设的。他们是高天喜、张玉山、蔡起顺,各用名字的一个字,取名天玉顺。该店的酱制品味美适口,中外人等莫不远道来购,可称酱制品一绝。30年代为了开展业务在小白楼设立分店。

中国、交通两银行为了开展业务,在海大道设立分支机构。银钱业赵聘卿在朱家胡同海大道转角处,设立英租界唯一的银号——恩庆永银号,满足了小白楼地区工商业存、借款的便利。

天津市小白楼是什么

是指小白楼地区,参见下文:

话说小白楼

天津“小白楼”,地域不算大,但名气不如不仅天津人都熟悉,而且连外地人也知道天津有个小白楼,甚至一些外国人来了也要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梦境。小白楼为何有如此魅力呢?那还得从小白楼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说起。

小白楼地区的由来

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

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但英租界当局实际上并未真正管理起来,因此发展较慢,行政管理上也不像英租界那样严格。 1901年英商先农房产公司成立,开始在小白楼一带建房,首先建盖了整个先农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购置了徐州道南面10所同样的小楼房;20年代初买下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兴建的小营市场,并将先农里东面今大沽路上及今开封道南面的一片平房翻盖为钢筋水泥的铺面和三四层楼房。

20年代中期在今开封道西口建起五座比较豪华的公寓楼,只供外国人居住。先农公司在小白楼一带不断建房,而且面积大,地处冲要,并把面向马路的房屋翻盖成新款式的商店门面,这种格局在客观上为这一地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随着英、法租界的发展,加之小白楼地区东傍海河,有太古、怡和等洋行和招商局的航运码头,又比邻金融、贸易中心的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因而这一地区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以外国人及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这里饭店、酒吧、舞厅林立,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鞋帽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其高档、时髦而著称。小白楼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逐步发展繁荣起来。

外国士兵的寻欢之地

自天津开辟九国租界后,各国军队以保护本国侨民利益为由而纷纷开来。这些军队官兵到处寻欢作乐,尤其是美国兵营坐落在小育门墙子河以西(今广东路第二医学院旧址),因而在小白楼一带很快就出现了为大兵服务的各种生意场所,酒吧、舞厅、妓院等等一应俱全。于是以美军官兵为首,英、法、意、德等国的士兵们也长期把小白楼一带作为他们游逛寻欢之地。

由于各国士兵们纵酒寻欢,销魂后倾囊而去,嗜利的人们便把小白楼一带看成是生财之地,不同行业的大小商店应运而生,促使这一地区迅速繁荣起来。每到夜晚,小白楼一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种景象与其说繁荣,毋宁说是当地社会一大公害。这也正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畸形发展的写照。

20年代未至30年代中期,是小白楼地区繁荣鼎盛时期。此后虽然经过日军侵华的沦陷,但因小白楼的繁华业已形成,又有大批白俄人聚居此地,故而繁荣景象一直未曾减退。 1945年日本降服后,大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又涌人天津,一度暗淡的小白楼地区的不只灰复燃,而且由暗转明,连同酒吧、舞厅也应时而生,使小白楼地区的繁荣又达到了顶点。

“俄国城”

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小白楼地区有“俄国城”之称,这种说法尤其在外国侨民中相传甚广。小白楼地区之所以会有“俄国城”之称,是因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天津的俄国侨民集中居住在今开封道、徐州道两条马路的西半部,以及特一区(旧德租界)的义庆里、汝南里一带。俄国侨民在这里开设了俄国饭店、俄国商店、俄国风味食品店、小餐馆、酒吧问及服装店、美容店等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店。这些商店门前悬挂着不同颜色、不同形式的俄文招牌。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俄国人男女老幼到处可见,每日来来往往,互相打着招呼,有的三三两两团坐一个角天。俄国女人们缝衣、织毛活,孩子们在弄堂戏耍,老头、老婆拄着拐杖晒太阳。这种景象使人大有置身于俄国某个城市的感觉,因此外国侨民称之为“俄国城”,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时来天津的白俄人,大部分来自东北,他们通过海参崴、旅顺进入关内;也有一部分是由新疆过来的。他们所以逃奔天津,一是天津曾有俄国租界;二是天津原有俄国侨民,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开设萨宝石洋行的季特维诺夫和开设阜昌洋行的白俄贵族巴图也夫等。

当时英国人对俄国人在居住、生活上处处给予方便。俄国人子女可以进英国公学和圣路易学校读书。凡稍懂英语的,都可到。各大洋行或进出口公司,安排适当的工作,待遇上虽比不得英国人,但大大高于中国人。当时英界工部局中的董事长毕德斯,是英租界首屈一指的官绅,他的妻子就是俄国人,所以白俄人通过毕德斯进入各种机构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些夕)国人(包括英国人)为了少花钱就讨俄国老婆。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还增加了俄国人为督察长。这样小白楼地区形成白俄聚集的社会。

小白楼地区的繁华,从一开始就带有欧化的倾向,到20年代大批白俄聚居以后,使这里更充满了东欧的色彩。例如西餐里名为“托考斯基”的“小吃”,就是俄国人所独有的。在俄国人没来以前,西餐的菜肴很简单,后来俄国人开的餐馆,都以小吃取胜,很受人们的欢迎。如俄国犹太人普列西经营的义顺合大餐厅,还有小型的天津小饭店,每餐都给六七个小吃,有时还不算钱,不计在正餐里面,以广招待。由俄国人卡普斯制造的:‘风船”牌俄国俄斯克烧酒和安德列也夫自造的“50号”斯克红酒,都在小白楼地区风行一时。再如甜面包夹火腿肠,由白俄老人提、着篮子走街串巷,用带有俄语口音的中国话吆喝着“买面包哩”。小白楼地区有许多俄国人开设的俄国风味食品店,什么“莫斯科硬肠”、“辣肠”、“肝肠”等等都是俄国风味。俄国人的生活习惯对居住在小白楼一带的中国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文娱方面、比较大的聚集点为犹大公会,也称犹太俱乐部(今群众艺术馆),这里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俄国犹大人,会长是拉赤阔夫斯基。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赌具,白俄三五成群终日,夜晚是通宵舞会。其他还有多比利宁娜**办的戏曲学校,教授芭蕾舞、俄国戏曲、钢琴和歌唱。徐州道上有摩登跳舞学校,专教交际舞,教师是宝格凡诺娃。教油画的有个珊多太太,她曾在皇宫饭店开过个人画展。有个医生”、斯维里道夫,在徐州道他的住宅行医。莎卫饭店是俄国犹大人布夫曼开设,这里除住些俄国旅客夕),还经常有夕)国人带着或交际花开,临时房间。另外开理发馆、美容室的有四五处之多,其中以卡普利特斯卡姬开设的规模最大,从业人员多是白俄女人,有化妆师、修指甲师、理发师和烫发师等等。他们除在馆内正式营业外,还包做大旅馆饭店的活,如利顺德、泰来、皇官饭店等)此外则是大量的餐馆,在40年代初,义顺合大餐厅在原址建起四层高楼大型餐厅,取名维格多利,由俄国犹太人普列西和中国人齐如山、郝如久合资经营,该店规模宏大,设备富丽堂皇,当时可称小白楼地区以至天津市唯一大型的西餐厅。还有个俄国法学家沙勒布林,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专为白俄办理诉讼事宜。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白俄人在小白楼地区的生活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客观上对这一地区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小白楼的商业

小白楼地区最早的繁华街道为海大道(今大沽路)的朱家胡同一带。这里华人经营的小型店铺比较多,其顾客几乎华洋各半”故而应酬门市的人多少都要会一些业务应用英语;所售商品和加工服务,也要适合西洋习惯和风味。那时小白楼一带专售洋酒罐头、日用杂品的商店有裕恩永、样泰义、福兴太、大昌和等,其中以裕恩永经营较久、范围较大。该店所营商品一律为进口货,价格昂贵但适合西洋人和高级华人的需要。它初设英租界中街南端,由于业务兴旺,后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旁增设分店,堪称小白楼华人商店之冠。在分店对过有个独特的小商店天香室,经理曹天佑是上海人,这个商店以经营针头线脑(小百货)驰名于小白楼。像天香室所出售的商品,在过去是肩挑木提盒、手摇小鼓串巷的小贩才卖的,而有门面的座商干针线买卖的还是少有的。所卖的针全由德商世昌洋行进口,线是“衣线”(褂式)和轴线。小白楼地区做中西服装的裁缝很多,要把服装做好一定要用好针线,故而天津大多数成衣匠都到天香室购买针线,天香室在解放前一直经营了近40年。早年做西装、军服、制服的一级技师,有小白楼江夏里的何庆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宁波人。何庆昌做西装手工精细,完全合乎英国绅士派,合体大方。当时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一律由何包做,故而他与工部局关系密切,每当他出门坐包月车上街,英巡捕见他都行礼以表尊敬。

海大道上有几家绸缎店,如华竹分店、元隆分店、中国同昌绸缎公司、益昌祥绸缎店等。益昌祥于1927年开业,经理刘杰三,是绸布业者行家,他根据小白楼地区特点经营绸布,如白俄妇女喜穿大格大花绸布,他就进这类的货,虽不算高档货但很畅销;对周围的豪门公馆,设专人送货,年节算帐,待客和蔼周到,眉而他一直干到解放。其他如华竹、元隆等,干到30年代初就因业务不振而关闭。

小白楼一带叫卖行也非常多,由徐州道至镇江道的海大道东西两侧比比皆是。这个行业是个不用本钱的买卖,但一般规矩老实人是干不了的,只有那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人才能经营,连外国人干这行也是属于外国流氓。他们手眼通天,消息灵通,如哪一家买卖破产还债,哪一个豪门败家子倾家荡产,他们都打听得一清二楚,甚至有些人从家里偷出来珍贵物品拿到叫卖行来卖。这些叫卖行一律负责处理并从中赚取回扣,遇有值钱货他们则以低价收买。小白楼最大的拍卖行要数“魁昌”。

小白楼的**院,最老的是平安**院(今音乐厅),建于1922年,经理英籍印度人巴厘和英籍中国人卢根。卢根是广东人,在中国经营**院,他是最早的一个。光陆**院(今北京影院),是由白俄人库拉也夫经营,后又有中国人李秉元(美国环球影片公司驻津代表)加入。他们既经营**,又在前楼开设圣安娜跳舞厅,这个舞厅伴舞舞女大都是白俄少女。在光陆的北侧还有个小总会舞厅,这个舞厅经理姓刘,是宝成纱厂的东家,他还开了个交际食堂(重庆理发店旧址)。大光明**院,开始由中国人韦耀卿建立,后卖与英籍印度人泰莱梯,抗战胜利后又转兑给劝业场主高渤海。这个影院规模宏大,当年门前常有 两名印度兵把门。

小白楼的饭馆,除上述白俄干的大小西餐厅、酒吧外,中国饭馆有几处也很有名气,并能做出人们爱吃的菜肴。鸿福楼饭庄位于今大沽中路徐州道口坐东,是个纯天津风味饭店,名菜有八 大碗、五碗四盘。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斜对过有家白楼饭馆,经营者独出心裁地发明一种菜叫“白楼菜”,不外是虾仁、鸡蛋、肉之类炒烩在一起,人们吃了很得味,于是就畅销开了。色味斯餐馆位于今徐州道西端坐南,以广东风味而驰名,由广州姐妹俩经营,这里专吸引美国兵,挎着舞女、进出于色味斯,使这个小餐馆业务非常兴旺。夏太太饭店设在小营门墙子河畔的今郑州道上,是个俄国风味的西餐馆。夏太太是东北人,会说流利的俄语,她精于俄式大菜,30年代中期,在郑州道她自宅的地下室经营西餐馆,顾客多是中上层官商界人物。

今徐州道以南、大沽路以西、大营门墙子河以东,是个大三角地带,这里人通称“三角地”。这里大沽路一面的房产,皆为天主教会的崇德堂所有。崇德堂在这里建盖了个大商场,商场内招揽些吃喝摊、打高尔夫球的以及等各式不伦不类的摊贩。后来一度有马戏团表演,又住过美国军队。教会不会做买卖,一直干不好,1932年法租界华清池经理把商场接兑过来,改为澡塘,取名“天香池”。经营了三年因赔钱又转让给日租界福仙池李姓。李精明强干,把这里重新修饰一新,三楼设雅座单间,容纳男女合洗的所谓“对盆”,这一来营业大振。在曲阜道(原大朱家胡同)有个中型澡塘,初开时名旭东澡塘,因营业不强,后由裕恩永于氏家族接兑,改名海泉池。澡塘范围不大,适于大众化,凡太古、怡和以至大连码头的工人们是这里的常客。在小白楼中心的海大道上,有个与白俄的火腿肠子店相媲美的酱肉铺,名叫天玉顺酱制品分店。总店设在英租界中街英国球房(今市人大常委会)南侧,是三个洋厨子合资开设的。他们是高天喜、张玉山、蔡起顺,各用名字的一个字,取名天玉顺。该店的酱制品味美适口,中外人等莫不远道来购,可称酱制品一绝。30年代为了开展业务在小白楼设立分店。

中国、交通两银行为了开展业务,在海大道设立分支机构。银钱业赵聘卿在朱家胡同海大道转角处,设立英租界唯一的银号——恩庆永银号,满足了小白楼地区工商业存、借款的便利。

天津话中的“小白楼”什么意思

话说小白楼

天津“小白楼”,地域不算大,但名气不如不仅天津人都熟悉,而且连外地人也知道天津有个小白楼,甚至一些外国人来了也要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梦境。小白楼为何有如此魅力呢?那还得从小白楼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说起。

小白楼地区的由来

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

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但英租界当局实际上并未真正管理起来,因此发展较慢,行政管理上也不像英租界那样严格。 1901年英商先农房产公司成立,开始在小白楼一带建房,首先建盖了整个先农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购置了徐州道南面10所同样的小楼房;20年代初买下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兴建的小营市场,并将先农里东面今大沽路上及今开封道南面的一片平房翻盖为钢筋水泥的铺面和三四层楼房。

20年代中期在今开封道西口建起五座比较豪华的公寓楼,只供外国人居住。先农公司在小白楼一带不断建房,而且面积大,地处冲要,并把面向马路的房屋翻盖成新款式的商店门面,这种格局在客观上为这一地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随着英、法租界的发展,加之小白楼地区东傍海河,有太古、怡和等洋行和招商局的航运码头,又比邻金融、贸易中心的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因而这一地区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以外国人及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这里饭店、酒吧、舞厅林立,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鞋帽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其高档、时髦而著称。小白楼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逐步发展繁荣起来。

外国士兵的寻欢之地

自天津开辟九国租界后,各国军队以保护本国侨民利益为由而纷纷开来。这些军队官兵到处寻欢作乐,尤其是美国兵营坐落在小育门墙子河以西(今广东路第二医学院旧址),因而在小白楼一带很快就出现了为大兵服务的各种生意场所,酒吧、舞厅、妓院等等一应俱全。于是以美军官兵为首,英、法、意、德等国的士兵们也长期把小白楼一带作为他们游逛寻欢之地。

由于各国士兵们纵酒寻欢,销魂后倾囊而去,嗜利的人们便把小白楼一带看成是生财之地,不同行业的大小商店应运而生,促使这一地区迅速繁荣起来。每到夜晚,小白楼一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种景象与其说繁荣,毋宁说是当地社会一大公害。这也正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畸形发展的写照。

20年代未至30年代中期,是小白楼地区繁荣鼎盛时期。此后虽然经过日军侵华的沦陷,但因小白楼的繁华业已形成,又有大批白俄人聚居此地,故而繁荣景象一直未曾减退。 1945年日本降服后,大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又涌人天津,一度暗淡的小白楼地区的不只灰复燃,而且由暗转明,连同酒吧、舞厅也应时而生,使小白楼地区的繁荣又达到了顶点。

“俄国城”

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小白楼地区有“俄国城”之称,这种说法尤其在外国侨民中相传甚广。小白楼地区之所以会有“俄国城”之称,是因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天津的俄国侨民集中居住在今开封道、徐州道两条马路的西半部,以及特一区(旧德租界)的义庆里、汝南里一带。俄国侨民在这里开设了俄国饭店、俄国商店、俄国风味食品店、小餐馆、酒吧问及服装店、美容店等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店。这些商店门前悬挂着不同颜色、不同形式的俄文招牌。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俄国人男女老幼到处可见,每日来来往往,互相打着招呼,有的三三两两团坐一个角天。俄国女人们缝衣、织毛活,孩子们在弄堂戏耍,老头、老婆拄着拐杖晒太阳。这种景象使人大有置身于俄国某个城市的感觉,因此外国侨民称之为“俄国城”,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时来天津的白俄人,大部分来自东北,他们通过海参崴、旅顺进入关内;也有一部分是由新疆过来的。他们所以逃奔天津,一是天津曾有俄国租界;二是天津原有俄国侨民,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开设萨宝石洋行的季特维诺夫和开设阜昌洋行的白俄贵族巴图也夫等。

当时英国人对俄国人在居住、生活上处处给予方便。俄国人子女可以进英国公学和圣路易学校读书。凡稍懂英语的,都可到。各大洋行或进出口公司,安排适当的工作,待遇上虽比不得英国人,但大大高于中国人。当时英界工部局中的董事长毕德斯,是英租界首屈一指的官绅,他的妻子就是俄国人,所以白俄人通过毕德斯进入各种机构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些夕)国人(包括英国人)为了少花钱就讨俄国老婆。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还增加了俄国人为督察长。这样小白楼地区形成白俄聚集的社会。

小白楼地区的繁华,从一开始就带有欧化的倾向,到20年代大批白俄聚居以后,使这里更充满了东欧的色彩。例如西餐里名为“托考斯基”的“小吃”,就是俄国人所独有的。在俄国人没来以前,西餐的菜肴很简单,后来俄国人开的餐馆,都以小吃取胜,很受人们的欢迎。如俄国犹太人普列西经营的义顺合大餐厅,还有小型的天津小饭店,每餐都给六七个小吃,有时还不算钱,不计在正餐里面,以广招待。由俄国人卡普斯制造的:‘风船”牌俄国俄斯克烧酒和安德列也夫自造的“50号”斯克红酒,都在小白楼地区风行一时。再如甜面包夹火腿肠,由白俄老人提、着篮子走街串巷,用带有俄语口音的中国话吆喝着“买面包哩”。小白楼地区有许多俄国人开设的俄国风味食品店,什么“莫斯科硬肠”、“辣肠”、“肝肠”等等都是俄国风味。俄国人的生活习惯对居住在小白楼一带的中国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文娱方面、比较大的聚集点为犹大公会,也称犹太俱乐部(今群众艺术馆),这里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俄国犹大人,会长是拉赤阔夫斯基。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赌具,白俄三五成群终日,夜晚是通宵舞会。其他还有多比利宁娜**办的戏曲学校,教授芭蕾舞、俄国戏曲、钢琴和歌唱。徐州道上有摩登跳舞学校,专教交际舞,教师是宝格凡诺娃。教油画的有个珊多太太,她曾在皇宫饭店开过个人画展。有个医生”、斯维里道夫,在徐州道他的住宅行医。莎卫饭店是俄国犹大人布夫曼开设,这里除住些俄国旅客夕),还经常有夕)国人带着或交际花开,临时房间。另外开理发馆、美容室的有四五处之多,其中以卡普利特斯卡姬开设的规模最大,从业人员多是白俄女人,有化妆师、修指甲师、理发师和烫发师等等。他们除在馆内正式营业外,还包做大旅馆饭店的活,如利顺德、泰来、皇官饭店等)此外则是大量的餐馆,在40年代初,义顺合大餐厅在原址建起四层高楼大型餐厅,取名维格多利,由俄国犹太人普列西和中国人齐如山、郝如久合资经营,该店规模宏大,设备富丽堂皇,当时可称小白楼地区以至天津市唯一大型的西餐厅。还有个俄国法学家沙勒布林,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专为白俄办理诉讼事宜。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白俄人在小白楼地区的生活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客观上对这一地区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小白楼的商业

小白楼地区最早的繁华街道为海大道(今大沽路)的朱家胡同一带。这里华人经营的小型店铺比较多,其顾客几乎华洋各半”故而应酬门市的人多少都要会一些业务应用英语;所售商品和加工服务,也要适合西洋习惯和风味。那时小白楼一带专售洋酒罐头、日用杂品的商店有裕恩永、样泰义、福兴太、大昌和等,其中以裕恩永经营较久、范围较大。该店所营商品一律为进口货,价格昂贵但适合西洋人和高级华人的需要。它初设英租界中街南端,由于业务兴旺,后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旁增设分店,堪称小白楼华人商店之冠。在分店对过有个独特的小商店天香室,经理曹天佑是上海人,这个商店以经营针头线脑(小百货)驰名于小白楼。像天香室所出售的商品,在过去是肩挑木提盒、手摇小鼓串巷的小贩才卖的,而有门面的座商干针线买卖的还是少有的。所卖的针全由德商世昌洋行进口,线是“衣线”(褂式)和轴线。小白楼地区做中西服装的裁缝很多,要把服装做好一定要用好针线,故而天津大多数成衣匠都到天香室购买针线,天香室在解放前一直经营了近40年。早年做西装、军服、制服的一级技师,有小白楼江夏里的何庆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宁波人。何庆昌做西装手工精细,完全合乎英国绅士派,合体大方。当时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一律由何包做,故而他与工部局关系密切,每当他出门坐包月车上街,英巡捕见他都行礼以表尊敬。

海大道上有几家绸缎店,如华竹分店、元隆分店、中国同昌绸缎公司、益昌祥绸缎店等。益昌祥于1927年开业,经理刘杰三,是绸布业者行家,他根据小白楼地区特点经营绸布,如白俄妇女喜穿大格大花绸布,他就进这类的货,虽不算高档货但很畅销;对周围的豪门公馆,设专人送货,年节算帐,待客和蔼周到,眉而他一直干到解放。其他如华竹、元隆等,干到30年代初就因业务不振而关闭。

小白楼一带叫卖行也非常多,由徐州道至镇江道的海大道东西两侧比比皆是。这个行业是个不用本钱的买卖,但一般规矩老实人是干不了的,只有那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人才能经营,连外国人干这行也是属于外国流氓。他们手眼通天,消息灵通,如哪一家买卖破产还债,哪一个豪门败家子倾家荡产,他们都打听得一清二楚,甚至有些人从家里偷出来珍贵物品拿到叫卖行来卖。这些叫卖行一律负责处理并从中赚取回扣,遇有值钱货他们则以低价收买。小白楼最大的拍卖行要数“魁昌”。

小白楼的**院,最老的是平安**院(今音乐厅),建于1922年,经理英籍印度人巴厘和英籍中国人卢根。卢根是广东人,在中国经营**院,他是最早的一个。光陆**院(今北京影院),是由白俄人库拉也夫经营,后又有中国人李秉元(美国环球影片公司驻津代表)加入。他们既经营**,又在前楼开设圣安娜跳舞厅,这个舞厅伴舞舞女大都是白俄少女。在光陆的北侧还有个小总会舞厅,这个舞厅经理姓刘,是宝成纱厂的东家,他还开了个交际食堂(重庆理发店旧址)。大光明**院,开始由中国人韦耀卿建立,后卖与英籍印度人泰莱梯,抗战胜利后又转兑给劝业场主高渤海。这个影院规模宏大,当年门前常有 两名印度兵把门。

小白楼的饭馆,除上述白俄干的大小西餐厅、酒吧外,中国饭馆有几处也很有名气,并能做出人们爱吃的菜肴。鸿福楼饭庄位于今大沽中路徐州道口坐东,是个纯天津风味饭店,名菜有八 大碗、五碗四盘。在海大道小营市场斜对过有家白楼饭馆,经营者独出心裁地发明一种菜叫“白楼菜”,不外是虾仁、鸡蛋、肉之类炒烩在一起,人们吃了很得味,于是就畅销开了。色味斯餐馆位于今徐州道西端坐南,以广东风味而驰名,由广州姐妹俩经营,这里专吸引美国兵,挎着舞女、进出于色味斯,使这个小餐馆业务非常兴旺。夏太太饭店设在小营门墙子河畔的今郑州道上,是个俄国风味的西餐馆。夏太太是东北人,会说流利的俄语,她精于俄式大菜,30年代中期,在郑州道她自宅的地下室经营西餐馆,顾客多是中上层官商界人物。

今徐州道以南、大沽路以西、大营门墙子河以东,是个大三角地带,这里人通称“三角地”。这里大沽路一面的房产,皆为天主教会的崇德堂所有。崇德堂在这里建盖了个大商场,商场内招揽些吃喝摊、打高尔夫球的以及等各式不伦不类的摊贩。后来一度有马戏团表演,又住过美国军队。教会不会做买卖,一直干不好,1932年法租界华清池经理把商场接兑过来,改为澡塘,取名“天香池”。经营了三年因赔钱又转让给日租界福仙池李姓。李精明强干,把这里重新修饰一新,三楼设雅座单间,容纳男女合洗的所谓“对盆”,这一来营业大振。在曲阜道(原大朱家胡同)有个中型澡塘,初开时名旭东澡塘,因营业不强,后由裕恩永于氏家族接兑,改名海泉池。澡塘范围不大,适于大众化,凡太古、怡和以至大连码头的工人们是这里的常客。在小白楼中心的海大道上,有个与白俄的火腿肠子店相媲美的酱肉铺,名叫天玉顺酱制品分店。总店设在英租界中街英国球房(今市人大常委会)南侧,是三个洋厨子合资开设的。他们是高天喜、张玉山、蔡起顺,各用名字的一个字,取名天玉顺。该店的酱制品味美适口,中外人等莫不远道来购,可称酱制品一绝。30年代为了开展业务在小白楼设立分店。

中国、交通两银行为了开展业务,在海大道设立分支机构。银钱业赵聘卿在朱家胡同海大道转角处,设立英租界唯一的银号——恩庆永银号,满足了小白楼地区工商业存、借款的便利。